一 当今的道德生活世界,显示出其特有的道德规范不定型的特征。道德危机意识油然而生。走出这一困境的出路,首先是厘清这场危机的症候和原委,兹作如下分析和归纳: (一)传统的群体本位主义受到冲击,道德价值导向由“一元”趋向“多元”。当人们解脱以往囿于统一的善恶标准判断行为的桎梏时,道德无政府主义、虚无主义和自恋主义潸然而生 中国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个人对社会的依赖关系决定了这个时期的价值导向只能是“群体本位主义”。这种群体本位主义的社会价值导向表现在道德领域,就是统治中国人两千多年的以儒家伦理道德为核心的大一统的道德价值体系。这种以绝对统一性、强制性为特征的道德价值导向,由于其本质上内涵着对主体性作用的扼杀或忽视,从而内在地决定了其日后丧失价值的必然性。 现时代,尤其在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日趋明显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多元化趋势以及科技和生产进步所带来的神工鬼斧也不能望其项背的成就,极大地增强了主体的创造、选择能力,提高了主体的自觉意识,从而日益构成对群体本位主义的巨大冲击。个人在从以往对物的依赖性和统一的道德价值体系的禁锢中解脱出来之际,其作为利益主体和价值主体的资格也随之确立,这使得个体价值取向多元化的出现成为必然。 价值的多元化标志着主体创造能力的日益增强和人的主体自觉意识的充分觉醒,惟其如此,才构成市场经济得以确立和存在的根本前提。然而随着统一的道德价值准则的旁置、失范乃至失落,社会不仅失却了将人们持久地聚集在一起的实现情感归属的精神纽带,更在相当程度上造成了行为的社会约束力的下降,由此在整个社会层面上导致道德无政府主义、虚无主义、自恋主义的滋生和蔓延。 目前社会上存在的种种不良风气,不仅处处都能在道德领域里得到映证,而且往往在道德领域里突出地表现出来。从而构成当代社会和文化领域内最迫切的危机。 (二)道德理想人格的塑造在由传统的侧重于协调性的“君子型”向侧重于进取性的“强者型”转变过程中,“强者型”道德的极度膨胀造成了人际关系的冷漠竞争和敌对,致使社会关系纽带松驰,协调性下降,社会离心力加剧 “君子”是中国传统社会统治阶级出于统治需要所要求和塑造的理想道德典范。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商品观念、价值规律、竞争意识等新的价值观念的日益渗透,呼唤着富有创造性、进取性的理想人格的出现,于是传统的君子型的理想道德人格开始向侧重于进取性的“强者”型转变。 这种以“能力本位”为基础的道德理想人格,极大激发了人们长期被压抑、阻遏的积极性、创造性,因而极大地推进了生产力的极大发展和提高,推动了社会积极向前发展。然而问题在于,一味强调进取性而忽视协调性,不仅造成人与人之间的冷漠竞争和敌对,人际和谐关系的下降和破坏,社会关系纽带松驰、人心涣散,而且使社会整体力量的发挥受到限制,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又阻抑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随着这种人际关系的紧张和敌对的增生,人们必将从根本上对人生存之正当提出疑问,目前社会上人们出于对这种“人心日下”的感叹和对以往时代人际和谐、静穆平和生活的向往,“回归自然”之声不绝于耳,似是这种现状的深刻写照。 (三)道德选择的重心由重内在精神价值、“以德为本”的目的性道德逐渐向重外在功利价值、“以利为先”的工具性道德倾斜,从而不可避免地导致唯功利的、实用主义的“经济畸人”的产生 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选择的重心一直以重义轻利的儒家伦理为范本,在这种伦理原则指引下的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人们往往重视内在精神生活的和谐、平等、公平而忽视对外在物质生活的追求,对道德的追求即过一种有道德的生活本身被看作唯一的目的,“以德为本”成为当时道德评价的一个根本原则,因而这时期的道德往往是在目的性意义上来使用的,具有明显的“道义论”色彩。 在社会生产明显发达的现时代,这种“德本”原则便逐渐让位于人们对外在功利价值的注重和追求,一时功利主义甚嚣尘上,物质享乐主义弥散四方。然而人们就在争取物欲最大限度的满足中,却不无遗憾地忽略了对内在精神的塑造,沉沦于物欲而遗忘了自身,一个极端表现就是“经济畸人”的产生。 (四)道德选择的方式由“他律”向“自律”过渡。然而对道德选择的“自律”即理性自觉的强调招致对道德选择的“他律”即外部约束的松驰,从而导致个体道德选择之间的混乱、盲目与冲突 大而观之,我国传统的个人道德选择方式基本上属于“习俗型”、“权威型”,既缺乏良心的审视,也无须理性的思考,属于“他律”的道德选择方式。这种道德选择方式扼杀了个性,否定了个人的判断权利。一方面,它使道德神圣化、统一化、一律化,常常招致“众口铄金”、“人言可畏”、“舆论杀人”等情形的发生;另一方面,它又导致盲从、保守、循规蹈距、丧失创造性。 随着市场经济运行机制渐趋成为社会历史活动的主导因素,等价交换原则内含的需求利益观念势必渗透到,甚至动摇着人们传统价值观念所依据的根基,使个体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从对社会整体需求、政治利益的单纯依附关系中解脱出来,转移到对自身需求、利益的重视与关注的新基点上。和人的需求、利益直接相关,道德选择的方式也开始由习俗型、权威型向良心型和理性型过渡。良心型以感情好恶定是非,理性型以理智分析断是非,两者都明显带有“独立自主”的色彩,是一种“自律”型的道德选择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