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随着改革的深化和经济体制的转轨,市场机制的作用范围和力度也在不断扩大,这对解放和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增强人们的自立、竞争、效率意识等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与此同时,市场自身的弱点和消极方面也开始反映到精神生活中来,导致了一些领域的道德失范和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的滋长蔓延。因此,深入地探讨经济体制转轨对社会道德的影响,以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建设的特点和规律,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 我们要搞的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这种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比如在所有制结构上,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其他经济成份为补充;在分配形式上,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形式为补充;在目标追求上,我们承认收入差距的存在,但倡导先富带后富,走共同富裕之路等等。但另一方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必然具有一般市场经济的共性特征和某些质的规定性,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方法上基本上和资本主义社会的相似”(《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235页)。 市场经济的基本法则是价值规律,即:商品的价值量决定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不决定于个别劳动时间,企业要取得利润,必须提高劳动生产率,改进技术,提高质量,降低成本,并符合市场需求。市场交换过程中,货币是人们发生联系的媒介和纽带,也是衡量商品价值和人们社会劳动价值的尺度,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表现为一种物与物之间的关系,就是说:人们的劳动价值必须通过物(商品)来体现;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要通过物与物(商品与商品)的交换来表现;人们劳动创造的社会价值还要通过物(商品出售后换取的货币)来实现。这样我们也就不难看到市场经济中的“伦理二重性”矛盾:一方面市场机制要求并实际造成了人的自主与独立。因为,市场经济是以自由、等价交换为基础的,每个人的自由、平等与独立的权力受到了尊重,整个社会是一个竞争、流动、开放的社会,个人能力的发展和价值的实现存在着比较广阔的自由空间;另一方面市场机制又容易形成“物”对人的主宰和奴役。因为人的劳动产品只有通过等价交换才能被社会接受,才能转化为社会劳动的一部分,才能实现自身价值,因此,物物交换已成为人们生存与发展的一种基本形式。在等价交换过程中,个人的需要、能力还必须通过交换的媒介——货币才能实现。因此,“物”(商品与货币)似乎成了人的命运的“主宰”和某些人心目中无所不能的“上帝”。 市场经济“伦理二重性”矛盾对人们的道德观念和伦理关系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 首先,市场机制为人的自由发展和潜能的发挥提供了平等的机遇和有利的条件,造就了人的主体意识、平等意识、自主意识以及效率意识等等。在计划经济体制中,人们的生、老、病、死基本上由国家和集体包办,其学习、就业、发展等也都纳入国家计划的范围。人们无生活种种风险之忧,养成了“等、靠、要”的思想和安于现状、平均主义、不思进取的惰性心理。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自由、自主、平等获得了社会的承认与尊重,在商品生产与交换过程中,商品生产者既有生产什么的自由,又有自由、平等交换的自由,人们既通过市场取得收益,又要自己承担市场的挑战和风险。市场经济的平等竞争原则和利益最大化的效益原则,极大地冲击了原来社会关系的定局,加速了社会流动和变化的过程,冲击了原来的关系网、人情风和权力本位观念,促使个人在市场经济中积极进取和拼搏竞争,造就出市场活动的主体——人的自主意识、平等意识、竞争意识、进取意识、开放意识、效率意识等等。 其次,市场机制所造成的人对物的依赖关系,加剧了利己主义和拜金主义的滋长和蔓延。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益最大化的追求是商品生产与交换的基本动机和原则,在交换过程中,人们的关系主要表现为经济利益关系,人们注重的是对方能否给自己带来实际的收益或“好处”。同时,交换双方的利益又是相对独立的,人们为追求自身的利益,竞争是不可避免的,关心自己的利益是商品交换者的基本取向,这样,传统体制下形成的某些道德观念和人与人之间的互助、友爱关系极易受到冲击和削蚀。另外,在商品交换中货币充当了一般等价物商品的角色,它可以无差别地同一切商品交换,谁拥有它,谁就可以获取他所需要的任何商品,这就使它在商品流通领域的作用显得越来越大,以至一些人把它当成了法力无边的神魔予以崇拜。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我们可以将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抑制在最低限度和范围,但却无法根治或取消这种负面的影响,这一点我们是应当清醒认识的。 (二) 世纪之交的中国社会正处在一个十分重要的经济体制转轨时期。与体制转轨期的社会经济关系状况相联系,我国社会的道德观念和伦理关系也正处在一个重要转变时期,各种价值观念共存、矛盾、冲突与整合,呈现出比较特殊的历史状况,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的显著特征: 第一,思想观念的开放与价值观念的混乱局面并存。市场取向的改革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的对外开放以及与世界各国的经贸往来和文化交流,来自异域他邦的商品、科学技术、文化艺术、思想观念等等,影响着人们的思想,改变着人们的审美情趣、价值观念以至生活方式,这种现象已经成为经济体制转轨期中国社会一个十分鲜明的特征。另一方面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思想文化和生活方式在深入影响我国社会的同时,也与我国社会的思想道德观念发生了严重的矛盾和冲突,这其中有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与非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矛盾和冲突;有中国传统道德观念与西方社会道德观念的矛盾和冲突;有计划经济时代的价值观与市场经济条件下价值观的矛盾与冲突;有现代工业文明社会价值观与传统农业文明社会价值观的矛盾与冲突等等。面对这思想道德文化领域光怪陆离、五光十色的现象,我国社会有一部分人由于心理准备不足、思想认识水平偏低,正处于一种眼花缭乱、无所适从的眩晕状态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