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从先秦到近代,在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史上,伦理道德文化的内容十分丰富。一些思想家、政治家和一些有远见卓识的官员认为,为政以德则治,不以德就乱,“君子所贵在德”,“治国之道当任德也”。德治要靠人去实践,“其身不正,而能治天下国家者,无之”。他们把德治、政德看作是国家兴亡的重大问题。对他们的大量论述,加以认真总结,批判地继承和发扬其合理进步的因素,对当前加强各级干部思想道德建设,勤政、廉政,具有借鉴作用。 中华民族有5000年的文明史,伦理道德文化十分丰富。在中国历史上,从先秦到近代,从孔夫子到孙中山,一些思想家、政治家和一些有远见卓识的官员提出了许多如何从政和治理国家的各种见解。以孔子为代表的历代思想家如孟子、朱熹等人,对君臣官吏道德从各方面作了大量的论述,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政德及其思想,如重德、为民、清廉、勤政、荐贤、修身等。当然,在这些大量的论述中,不可避免地带有剥削阶级的偏见,相当部分是糟粕,但也有不少进步合理的因素。今天,我们加以认真总结、批判继承和发扬,对于当前加强各级干部的思想道德建设,勤政、廉政,清除各种腐败风气,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为政以德” 中国传统伦理,十分重视德治,十分重视政德。从一定意义上说,政德既体现了传统道德的核心内容,又体现了它重在“治国、平天下”的特点。为了贯彻政德的主张,许多思想家对道德的社会作用,道德与政治、法律的关系发表了许多重要的议论。在我国最早的一部政府重要文件及政治论文选编——《尚书》中,对道德与政治的关系就曾作了不少论述。书中记载伊尹的话说:“德惟治,否德乱。”(《尚书·太甲下》)其意是说,为政以德则治,不以德就乱。孔子也强调用道德来治理国家。他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论语·为政》)就是说,用道德来治理国家,自己就会像北极星一样,在一定的位置上,别的众星都会环绕着它。 到了汉代,汉武帝采纳了哲学家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后,使儒家的德治思想进一步得到了发挥。董伸舒再三说:“以德为国者,甘于饴蜜,固于胶漆。”(《春秋繁露·立元神》)曾作过东汉小官吏的哲学家王充也说:“治国之道当任德也。”(《论衡·非韩》) 这种德治的思想,一直影响到中国近现代的一些杰出人物。中国近代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曾多次说:“有了很好的道德,国家才能长治久安。”(《孙中山选集》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679页) 道德对国家政治作用是很大的。但是,道德要靠人去实践,政治道德要靠为政者去实践,“为政在人”(《礼记·中庸》)。经过改朝换代,经过无数事变,历代明君贤臣、有远见的思想家、政治家,都十分重视官吏道德对国家兴衰治乱的作用。 君主作为国家政权的最高决策者,他的品德的好坏,直接决定着国家的兴衰治乱。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就是说,一个为政者包括君主在内,只要你的行为端正,不发命令,事情也行得通。若是本身的行为不端正,纵是三令五申,老百姓也不会信从。所以,“天子有德,能保其天下”。因此,作为最高统治者天子,也要以修身为第一急务,强调“君子先慎乎德”(《礼记·大学》)。相反,“君主”不讲道德,那么,国家就很危险,“天子不仁,不保四海”(《孟子·离娄上》)。“为君不君,为臣不臣,乱之本也”(《国语·齐语》)。夏桀王、殷纣王之所以亡国,就是因为他们本身不讲道德,腐化堕落,“桀以奢亡,纣以淫败。”(刘向《说苑·反质》) 各级官吏处于国家政权承上启下的中间地位,他们道德品质的好坏,对国家安危,关系也极大。循良廉能官吏多的时候,社会就相对安定,生产就能相对发展;相反,贪婪残酷的官吏多的时候,社会就会动荡不安,生产也就陷于停滞不前。宋代哲学家陆九渊说:“卿大夫有德,能保其家;诸侯有德,能保其国”(《陆九渊集》卷二十二)。相反,“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孟子·离娄上》)。所以,官吏道德的好坏,也是国家兴乱的关键因素。《尚书·说命中》说:“惟治乱,在庶官。”即国家的治乱在于各级官员是否有德称职。《申鉴·政体》也说:“治乱之本在左右。”“国家之败,由官邪也!”(《左传·桓公二年》正因为如此,自武则天组织人编写《臣轨》、重视各级官吏道德以来,官箴书的内容由规谏君主逐渐转为主要对各级官吏的告诫,上至宰辅三公,下至州县幕僚,告诫他们如何正己、修身、爱民、待人、清廉、勤政、秉公、尽职,等等。他们认为,只要“正百官”(董仲舒《举贤良对策》),加强自身道德修养,“以为民先”(《朱子语类》卷二十三),就能行德治,施教化,美风俗。 君主、官吏道德的好坏,还直接影响着民德、民风。自古以来,老百姓总是把官吏称为“父母”,即“天子作民父母”(《尚书·洪范》)。因此,君主、官吏的道德不仅影响国家的兴衰存亡,而且也直接影响民德民风。孔子曾说:“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论语·颜渊》)其意是说,为政者的道德作风好比是风,老百姓的道德作风好比是草,风往哪边吹,草就向哪边倒。一般说来,为政者重视道德,爱好礼义,尊重贤者,使用能者,没有贪利之心,这种风气就会影响老百姓学礼义,讲道德,美风俗。反之,为政者不重视道德,不讲礼义,贤人不用,坏人当权,偏私好利,这种风气就会影响老百姓不学礼义,不讲道德,社会风气就会变坏。因为,“上者,民之表也”(《大戴礼记·主言》)。“上行下效,捷于影响”(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大学章句》)。就是说,为政者的道德及其风气,对老百姓的道德和风气有很大的影响,比影之随形、响之随声还迅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