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道德移情,是指个体将自身继善积德的需求投射到先贤遗物、英模足迹、历史名胜中,从中诠释行为价值、生命价值、事业价值等等为人处世之道,进而产生道德震憾的心理—行为过程。渴望—接受—激活—心境,是道德移情的心理活动秩序。传达感情、激动情绪、反观自照和第励行动,是道德移情的心理功能。实现物—人、物—事、物—史的教育结构,是进行道德移情的主要途径。 关键词 道德移情 道德接受 走出心境 道德移情是人们通过特定的审美活动进行修身养德的一种道德接受方式。对道德移情现象进行探讨,有助于深入地研究审美活动的道德陶冶机制和社会伦理意义,从而拓宽社会道德生活的领域,丰富人的道德教育的方式和内容。 一、道德移情的特征分析 1、以物为师的道德接受方式 移情,是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指的是主体在观照对象时,知觉表象与主体情感相互融合的审美心理过程。古往今来许多美学家对移情现象的积极探索和释说,为我们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基础。关于道德移情的讨论,就是站在他们巨肩上的高登。 与审美移情不同,道德移情是以物为师,从中汲德的一种道德接受方式,其兴奋点聚焦在崇高上,并且通过移情要走出心境,去勇于承担道德责任。井冈山的扁担,延安窑洞的油灯,“铁人”王进喜的棉袄,雷锋的针线包,睹物而思人,从遗物中折射出的崇高精神风范常常给参观者以极大的震撼,人们的精神因之而振奋,灵魂得到净化和提升,此即为道德移情;漫漫长征路:草地、雪山、大渡河、腊子口……一路的险滩固隘述说着无数惊天地泣鬼神的悲壮史实,一一昭示给后来者的是英烈们因国为民而舍家弃命,一往无前,以身殉天下的革命英雄气概,身临其境,不能不让人自觉地领悟爱国爱民的真谛,去思索牺牲和责任的意义,此即为道德移情;游览历史名胜,肃穆至尊的黄帝陵园使人油然敬崇,伟丽雄壮的万里长城让人赞叹不已,而荒芜杂乱的圆明园废墟却令人生辱知耻,弹迹累累的卢沟古桥则迫人沉思、反省……历史与人生在古迹中集汇,崇高与雪耻在名胜里隐含,游览者在此时此刻已不仅仅是旅行和观赏,而是在读历史之书,把历史变成活的课本,此亦是道德移情。 把文物变成人品,环境变成风范,观赏变成参与,名胜变成名言,旅游变成道德教育,如此等等,就是道德移情的具体方式。因此,道德移情是主体道德需要与对象强刺激性的有机结合。主体在对象刺激和特定情境影响下,调动起以往的道德心理信息储备及生活经验、审美经验,对特定对象进行专注的观察、分析、综合、判断,通过同化、顺应来把握对象的意义,展开联想、想象和情感活动,形成道德评价和伦理态度,并且通过模仿对象、理解对象、超越对象,进行能动创造,从特定的对象中获得深刻的内容,走出心境,去承担道德责任。这就是道德移情的一般过程。 道德移情和审美移情是有相同点也有相异处的。作为“移情”,它总是以客体作为感情投射的对象的,进而在被投射了感情的对象中反观自身,使主体与客体发生感情共震。从这个意义上讲,道德移情和审美移情的对象都是“物”。但是,审美对象的物,是一个更为广袤兼备的物,它既有现实物,也有自然物。在现实物中,它既包括艺术美、社会美,也包括艺术中的丑、自然中的奇。因为美就是关系,就是典型。一切具有关系和典型意义的物、事、人,都可成为审美对象。 唯其道德移情不同,它不以自然物为对象,因为那里没有固化人的劳动成果。即使是打上了人的印记的社会物、现实物,当它不具有“利他”、“利人”、“兼善”的伦理精神记录时,也不是道德移情的对象。例如,帝王的皇冠,皇后的宝石,王朝的玉玺等等,它们是劳作的产品,也是珍贵的文宝,但除了权威、富贵、荣华的象征外,并不具有伦理的“利他”、“利人”、“兼善”意义。因此,我们除了产生惊叹以外,并不会产生道德接受。 道德接受,是指道德主体对一定的道德原则、道德理想、道德价值的认同和容纳,是出自主体自由意志的道德选择。 以物为师的道德接受方式是道德移情的显著特征。外在物之所以能被道德主体容纳而不拒绝,其原因就在于物的道德美和精神价值。先贤遗物、英模足迹、历史名胜等社会物,因其内含的形象美与道德美而远远超出了其外在形式的审美意义,物因人贵,情因人发,对象在道德主体的感情催化下积极转换、还原、显现为具体可感的道德形象。这些鲜明、生动、真实的崇高形象往往是作为道德标准的化身而存在的,皆是人们争相效仿的道德范例。因此,他们往往给人以强烈的感染,激发起人的道德意向,使人产生一种崇高的美感。以物为师,决定了道德移情是一种自觉性很强的道德接受方式,它不是单纯的说教、约束和禁止,而是在具体真实可感的道德形象的刺激下,涌发于内心的道德责任感和社会使命感;是在道德美的直接感染下,主体道德人格的自我设计、自我追求、自我实现的统一过程。 2、把兴奋点聚焦在崇高上 无论是审美移情,还是道德移情,都有一个主体在反观中兴奋的心理活动过程。主体在受到刺激而发生反应时,常常由相对的静止状态转变为显著的变动状态,或由较弱的活动变为较强的活动,这个过程,心理学中称为兴奋。 审美活动中的兴奋也是多样的,悲时花落泪,喜时鸟唱歌。就是对着同一个月亮的刺激,既可引起“花好月圆”的兴奋,也可引起“何处是故乡”的悲哀。对象的和谐圆润、对称、温柔、优美,都是审美移情中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