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经济与人文精神之命运

作 者:

作者简介:
韩东屏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副研究员

原文出处:
天津社会科学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B8
分类名称:伦理学
复印期号:1997 年 03 期

关 键 词:

字号:

      社会转型与当代道德建设

      有关“人文精神”失落的话题,已在我国知识界(首先是文学界,接着是哲学、史学、经济学界)引起热烈回响:有人告警我国的人文精神正在失落;有人反讥这是学者矫情;还有人则以为我国从无人文主义传统,何来“失落”之说?此处姑且不论上述观点的孰是孰非,只想指出,“人文精神”这个陌生概念能在今天成为理论热点,这件事本身是否意味着人文精神与我们所处的时代背景,即正在推进的市场经济有某种内在的或必然的联系?而对这种关系的探明,或许正是解决上述观点纷争的前提。

      作为讨论对象,市场经济是怎么回事已经比较清楚,而人文精神却相当模糊,如果我们不能先解决这种模糊性,任何有关人文精神与市场经济的结论,都不会有什么实际意义。

      人文精神是个新造的概念,它缺少权威性解释,不像“人文”、“人文科学”、“人文主义”等类似概念那样已被收入各种正规辞典。而目前对它的理解和使用,既无以往的约定俗成,亦无新近达成的共识,仅讨论中所见,各种歧义界说甚多,见仁见智,不一而足。

      有“人文”、“人文科学”、“人文主义”等现成概念不用而非要创用“人文精神”,并且这种用法又立即得到普遍仿效与回应这一事实表明,人文精神概念应有其独特的含义,这种含义是“人文”、“人文科学”、“人文主义”等概念所不能替代表达的。而大家都使用人文精神概念,却又各有各的界说,各有各的道理这一事实则表明,人文精神还是个伸缩性极大的概念。

      根据上述两项判断并纵览讨论中对人文精神概念的各种用法,本人认为,至少在探讨市场经济与人文精神的关系时,我们不妨将其看作一个既独特又兼容并蓄各种用法的宽泛概念,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在外延上最大限度地避免对两者关系考察的不全面性。

      将讨论中各种用法的人文精神概念重新梳理一下,大致可以归出五层含义:1.科学层面的含义,即对知识、科学、真理的重视与求索;2.道德层面的含义,即对道德行为、道德修养、道德信念和道德人格的看重与追寻;3.价值原则层面的含义,即对自由、平等、正义等重大价值的渴望与呼唤;4.人本主义层面的含义,即对人的关注、尊重和对人的主体性的祈盼与高扬;5.终极关怀层面的含义,即对生死、信仰、幸福、生存意义和社会终极价值取向等问题的垂询与反思。

      上述五层含义,虽互有殊异,但亦有共通之处:一是它们均落脚于人的关切态度,二是关切的指向均为人类文化形上部分的精神类价值。据此可简约地说,所谓人文精神,就是对各种精神价值的注重。

      在一个现实的社会中,人们注重什么或轻视什么,往往是由多种社会因素决定的。反过来讲,某一特定社会因素或许与人们注重什么和轻视什么有关,或许无关。市场经济作为一个社会的体制因素也是如此。它与该社会的任何一种注重都不外乎这样三种可能的关系:其一,它是人们注重某事的原因,由此与某事形成正相关关系;其二,它是人们不注重或轻视某事的原因,由此与某事形成负相关关系;其三,它既不是人们注重某事的原因,也不是人们轻视某事的原因,从而与某事形成的是不相关关系,或曰中性关系。现在就让我们按此思路来逐一考察一下市场经济与以上五种注重有无因果关系。

      市场经济与科学注重

      市场经济是竞争性经济,“优胜劣汰,适者生存”是其法则。随着科学技术在国家及企业的发展中所显示的作用越来越直接、越来越巨大,各国和各国的企业将科学技术作为国家竞争、市场竞争的关键制胜因素加以追求已成共识,它们纷纷制定有关政策和战略,加大科技资金的投入,许多大企业也专门设立了自己的科技研究与开发机构。

      然而,对科学技术尤其是高科技的运用与创新只能经由高素质的人来实现,于是对科学技术的竞争逻辑地演变为对人才的竞争。人才竞争意味着,越是有高水平的专业科学技术知识的人,越容易获得就业机会,争得好职位,得到高报酬。这就又激励出个人对科学技术知识的重视与追求。

      由此而论,市场经济与人们的科学注重应是正相关关系。但是需要指出,能被市场经济促进关注的科学知识,主要是实用性强的科学知识,而理论科学和那些远离经济生活的学科与知识则不会被市场经济促进关注。其原因有三:一是这类非实用性学科与知识不能直接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企业没有兴趣和热情为其投入;二是这类学科的知识成果多为“公共产品”,鲜有专利形式和独占权可言,市场价格又低,一旦产出,任何企业和个人只要愿意,都可“搭便车”使用或廉价获得,生产者所得甚少;三是与上两项原因相关的结果:按市场经济的供需规律,学这类非实用性知识的人,既不容易获得就业机会,也不容易拥有好的物质生活。因而与前面的情况正相反,市场经济机制并不促进对这些非实用性学科和知识的注重。

      不被企业和公众看重的学科与知识并非真的无用,只不过它往往是一种无形之用、长远之用,它是一个民族在整体上必备的素质构成,是一个国家实现长久发展的文化保证,这种作用很难被视野囿于自身利益的企业和个人看到,即使看到,也往往会因没有独享的投入收益而采取隔岸观望的态度。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再没有市场外的力量来对这类学科加以扶持,它们就会因经费短缺、人才流失而进一步萎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