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儒家的伦理道德观

作 者: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中国文化研究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B8
分类名称:伦理学
复印期号:1997 年 02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中国在世界上被誉为文明古国、礼义之邦,这都与以儒家思想为主干的中国文化,尤其是与其伦理道德学说的熏陶有密切关系。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对形成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民族心理、民族精神、民族文化、民族素质、民族品格等,起着重要的作用,有的在当今乃至未来仍有其重要价值。

      中国儒家的伦理道德学说,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内容丰富,蕴义深刻,仅择其要者论述如下。

      一、爱人修己

      中国儒家伦理道德观的一个基本内容是爱人修己,一个有道德、有品格、有德行的人,首先必须爱人重人,而爱人重人则必须严格律己修己。爱人是为人、成人的主要关键和第一要义,爱人则必须修己行道,亲仁爱众,不达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爱人与修己是中国儒家道德观的双轮、两翼,故中国历代儒家学者对此极为重视,语焉而详,论焉而精。

      孔子认为,不爱人者不成其为人,更不能成为仁人。由此出发,孔子力倡爱人。“樊迟问仁?”孔子回答:“爱人。”(《论语·颜渊》)爱人是孔子“仁”的学说的实质和核心,也是其伦理道德规范的理论基础和行动指南。

      孔子所言爱人,注重实际行动,实际效果,反对言而不行,言行不一。他说:“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论语·宪问》),爱而劳之,忠而教之,才为爱之;空言爱之,不为爱之,而为害之。爱人包括爱一切人,要怀有一颗仁爱之心,对所有的人都施以爱。孔子明确要求学生要做到:“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作为一个人、仁人的起码要求是爱众人以亲仁,否则不为人,更不为仁人。

      爱人是一个由近及远、推己及人的过程。儒家主张“爱有差等”。由爱自己的亲人而推广到爱一切人,方为仁人。孔子把“仁”训为“人”,并把仁、义、礼联系起来,把仁人与政治联系起来。“仁”从人从二,一个人要成为仁人,首先要处理好两个人的关系,再推及到处理好同一切人的关系。在各种人际关系中,首要的是父母的关系。因为人人都是父母所生,是父母生命的延续,所以要“亲亲为大”。很难想象一个连自己父母都不爱的人,而能爱他人。孔子的这个思想是非常有道理的。

      “仁”的推广扩大而用于政治,则是爱众人,行仁政,这是为仁者的标准、要务。孝亲和爱人是构成仁人品格的两大基本要素,所以孔子教育门人要孝悌、爱众。具有这种品德的人,既能使“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又能做到“无伐善,无施劳”(《论语·公冶长》),从而使人际关系相互协调,和睦相处,博爱于民,博施于众,推行仁政,反对暴政。

      孔子指出,爱人必须修己,他深知一个有志向、有道德、有操守的人,才能爱人、爱众、济民。据此,孔子提出了修养论,强调修养的重要性。他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论语·学而》)修养的目标是“道”——人伦道德,即人们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根据是“德”——心中得道,即人们的内心情感和道德信念;依靠是“仁”——以仁成人,即处理的人与人之间的伦常关系;内容是“艺”——礼、乐、射、御、书、术的六艺;方法是学习、践履——闻善则学之,闻不善则改之,孔子主张守道与修德并重,学习与践履并举。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修己以安人、利人的君子。否则,便为小人。

      孔子深知,人生来并不是本能就好仁而自然成为仁人的,至少不像对声色等物欲之好那样去好仁,所以才有“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论语·里仁》),“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论语·子罕》)的社会现象发生。为了不使人的自然本性流溢无节,危害他人及社会。孔子提出以“礼”作为人们社会伦理道德行为的规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不使之越轨、失常,这就是“约之以礼”之义。人们必须知礼、守礼,以礼为立身标准,来修养成为仁人、君子。礼的约束是外在的、被动的、他律的原则。

      由于人有主体思维、道德意识,所以要发挥主体意识的能动作用,加强自己的道德修养。据此,孔子提出了由内而外,由己而人,为仁由己,而不由人的道德修养的自律原则。仁人克己、修己,不能强调外在的客观条件,要从主观上去努力修养、克制自己以求仁、至仁。所以孔子力倡“克己复礼”以“为仁”、“归仁”。“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以此自律,孜孜以求,方可成为仁人、君子。

      孔子以后的历代儒家学者,对孔子的爱人修己,博施济众,兼善天下的伦理道德学说,多有引申、发挥。

      孟子终生所愿在学习孔子,极力弘扬亲亲爱人,推己及人的仁爱思想,告诫统治者要爱民亲民,尊民重民,以民为贵,推恩及百姓,与民同乐,博施于民,仁民爱物,不能只管自己享乐,不管百姓疾苦,所以要行仁道,施仁政,解民倒悬,吊民伐罪,做仁君,不做民贼。这显然是对孔子的爱人思想的阐扬。

      孟子认为,爱人行仁,必须严格修己,一个有极高道德修养的人,才能爱人行仁,这又集中体现在他所提出的所谓“浩然之气”上。他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也。”(《孟子·公孙丑上》)浩然之气是一种至大至刚,充塞宇宙,周流全身之气,如能养之,不断扩充,便能浩浩荡荡,上极于天,下深于渊,涵养日久,自然发展,具备这种正气,就能上下与天地同流,万物与我为一体,便是一个高尚而有道德、有志气的人,并能感化他人,兼善天下。这就是“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滕文公下》)这种一身浩然正气、顶天立地的大丈夫气概,正是中华民族高尚品格的体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