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国对少数民族伦理道德的研究还刚刚起步。开展汉族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比较研究,无论是对于深化伦理学科的研究,还是丰富祖国传统文化遗产,开展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建设,弘扬祖国优秀道德传统,都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儒侗传统伦理文化的共性 无伦儒学或是侗学,研究的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伦理思想,因而有诸多的共同性,主要表现为: (一)两者都崇尚伦理:以德为本体,有最高的价值地位。 我国极为重视主体的伦理道德,把社会、国家、家庭、个人的生活行为等一切方面道德化、伦理化。长期以来,中国人把以德为本,以德为善,以德为真,以德为美,作为最高的价值地位,以道德调节社会的各种矛盾。儒学创始人把道德价值和地位,看作是最高的“天命”。孔子的“与命与仁”、“天下为仁,民兴于仁,天下归仁”为最高的道德境界和价值准则。至西汉发展到以德代法,以德代刑,以至于国家政治伦理化,社会的一切必遵循伦理规范,无论是国家、社会、家庭人际关系一切领域都笼罩在浓厚的伦理观之中。 侗族社会的伦理道德与儒学相比,没有一系列概念范畴,却有着丰富的实践。在侗族社会中,从幼童起就在鼓楼中接受着道德教育,忠孝、行善、正义、勇敢、勤劳、助人为乐等都是贯穿于青少年教育的始终,并已成为传统沉淀于侗族心理意识之中,成为浓厚的家风、寨风和社会风气。在侗族社会的习惯法及各种民间文学故事中,充满着对行善、正义、勤劳、勇敢的追求与歌颂。 这种以德治天下,以道德为最高价值标准的选择,是特殊社会经济关系的产物。儒侗都是建立在小农经济基础之上,始终维系着浓厚的宗法血缘关系,必然也需要崇尚人伦关系,把道德、价值观作为最高标准的自我选择。 (二)有强烈的集体意识,崇尚和谐的价值取向。 历史发展的每个时代,都有它所面临的那个时代需要解决的特殊课题。儒学就是面临着“礼乐崩溃”,“战祸不已”的奴隶社会崩溃没落的时代,为适应封建政治需要,为了维护封建统治秩序而产生的儒学,需要“爱人”,讲究“忠恕之道”,并把个人、家族伦理,进而推至对国家,乃至整个社会,形成了独特的“家国同构”、“家国一体”的道德文化。这也就是世人所称的“东方伦理型文化”,以人际间、家庭、国家间“和谐”为最高价值标准的文化。儒学的人伦道德观,政治伦理适应了封建统治者的需要,受到历代统治者的重视,对中国人的心理素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历代的爱国主义,民族英雄层出不迭。 侗族传统伦理文化的核心,也是浓厚朴素的集体主义观念。这体现在团结一心,同仇敌忾地打击入侵者,团结互助的集体劳动的生产方式、济贫扶弱的道德选择。民族、村寨等集体的事业放在个人和家庭之上的道德风尚。如侗寨的鼓楼、风雨桥、道路、修水渠等,都是聚集群众的力量,而且每家每户都是倾其所为,从不计较个人利益得失,就群体观念来看侗家比儒学更加突出。侗族之所以如此: 其一,是生存发展的迫切需要。需要是人的活动和社会发展的动力,也是其传统伦理价值观形成的基础。以家族房族为依托,以集体活动为核心,是侗族社会自古以来的生存、发展的主要方式。侗族先民生活在几乎与外界隔绝的崇山峻岭中,生产工具简陋,生产力极其低下,个人力量愈显渺小,必须依靠集体力量才能战胜天灾,加之经常遭受兵痞、土匪的侵袭与掠夺。由于生存发展的共同需要,视群体利益高于一切,成为人人虔诚的信念。为了一致对外,更需万众一心。在内部则追求人际间团结一致,互助友爱的和谐。强烈的群体意识、集体主义价值观,构成侗族传统伦理文化的重要内容。 其二,浓厚的原始公有制遗存的必然产物。道德是经济基础的反映。原始社会的集体劳动,平均分配的原则,直至解放前,在侗语区还大量的保留着。侗族山寨都长期保留着公田、公地、公房,大片的山林、渔塘、牧场、鼓楼、风雨桥等均属公有,耕种季节,大家共同耕耘,收获季节平均分配。对于丧失劳动能力的老弱病残更不会遗弃,不准流落他乡,而是由家族或村寨供养。这些崇尚集体,热爱公益事业,追求和谐的道德价值观,显然是浓厚的原始公有制经济遗存的反映,是该民族集体主义道德思想的渊源。 其三,儒侗皆重视道德的礼乐教化。我国素有“礼乐之邦”的美誉,伦理道德追求的是善和美。儒学的始祖孔子更是钟情于礼乐,并且把他的礼与乐,德与乐,仁与乐融为一体,认为这样道德才能至淳化,认为通过音乐教化才使仁、德融于情感和心灵。儒学的礼乐教化的道德观,不仅使我国传统伦理观艺术化、歌舞化,使之更鲜明生动,容易被人接受,因而也促进了歌舞艺术的发展。先秦儒家以仁义道德为礼乐教化的思想内容,至秦汉不仅继承了先秦的礼乐教化思想,而大加发扬,西汉实行“独尊儒术”的大一统的政治,统治阶级利用礼乐教化,为巩固其封建统治服务。 侗族与儒家一样重视伦理道德的礼乐教化,这个共性非常鲜明,侗家人视歌舞乐为生活不可缺少的部分。一方面,侗族朴素的伦理道德观念、思想,都记录在流传的儿歌、礼俗歌、父母歌、苦情歌、恋歌、劳动歌、琵琶歌、木叶歌等之中。村寨都有歌师,对歌师十分尊敬,把他们看作是美的化身,青年人中能歌者也倍受尊敬。儿童从小聚在鼓楼学歌、唱歌,在歌的熏陶中接受传统的伦理道德教育。另一方面,侗族人民善歌、爱歌,在歌声中净化心灵,在歌声中表达自己爱憎与追求善良美好生活的强烈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