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与历史发展关系简论

作 者: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河北师院学报:社科版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B8
分类名称:伦理学
复印期号:1997 年 01 期

关 键 词:

字号:

      摘要 “恶”与历史发展的关系问题,或者说道德与历史的关系问题,是一个贯穿哲学认识史始终并且随着认识的发展仍在被探讨的问题,就这个意义而言,它有一定的现实性和理论价值。马克思、恩格斯在这个问题上表现了他们将道德从属于历史的一贯的唯物史观的重要观念,马恩的观点是对历史上各种观点的批判继承和整体超越。

      关键词 恶 道德 历史发展

      “恶”与历史发展的关系问题,既是一个古老的哲学话题,也是一个尚未完全认识清楚的问题。这一理论命题在当前的现实价值也是不言而喻的。我们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正确认识和处理“恶”与历史发展的关系,将有助于国泰民安。本文试就此问题表述自己观点,以就正于广大读者。

      一

      在“恶”与历史发展的关系问题上,虽然马克思、恩格斯有过论述,但有些同志认为马、恩的论述或是出于对某些不以我们意志为转移的现实状况无可奈何的痛苦默认,或是出于无情的赞赏,本文认为这种消极理解的观点,不符合马、恩的原意。

      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文中批评费尔巴哈不去研究“恶”的历史作用的肤浅观点,赞赏地指出:“在黑格尔那里,恶是历史发展的动力借以表现出来的形式。这里有双重的意思,一方面,每一种新的进步都必须表现为对某一神圣事物的亵渎,表现为对陈旧的、日渐衰亡的、但为习惯所崇奉的秩序的叛逆,另一方面,从自阶级对立产生以来,正是人的恶劣的情欲——贪欲和权势欲成了历史发展的杠杆,关于这方面,例如封建制度和资产阶级的历史就是一个独一无二的持续不断的证明。”(《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P233 以下简称“选集”或“全集”)如果说这里恩格斯侧重于分析黑格尔的观点,还未正面说明自己的观点的话,那么下列引文就正面表述了马、恩自己的观点。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反复地指出:“最卑下的利益——庸俗的贪欲、粗暴的情欲、卑下的物欲、对公共财产的自私自利的掠夺——揭开了新的、文明的阶级社会;最卑鄙的手段——偷窃、暴力、欺诈、背信——毁坏了古老的没有阶级的氏族制度,把它引向崩溃。而这一新社会自身,在其整整两千五百余年的存在期间,只不过是一幅幅区区少数人靠牺牲被剥削和被压迫的绝大多数人的利益而求得发展的图画罢了,而这种情形,现在比从前更加厉害了。”(选集4卷P94)“卑劣的贪欲是文明时代从它存在的第一日起直到今日的动力。”(同上P173)《共产党宣言》也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用公开的、无耻的、直接的、露骨的剥削代替了由宗教幻想和政治幻想掩盖着的剥削”,“资产阶级撕下了罩在家庭关系上的温情脉脉的面纱,把这种关系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选集1卷P253—254)马克思耗费巨大心血而写就的《资本论》更是具体地揭露了资产阶级靠残酷掠夺工人阶级的劳动而发财致富的内幕。

      本文不厌其烦地引用马、恩的观点,目的在于说明他们绝不是像有些文章所说的那样,而是凝结着对道德与历史关系的深刻反思,表明了马、恩将道德从属于历史的一贯的唯物史观的重要观念,比起黑格尔,马、恩的观点更是一种崭新的结论。

      二

      众所周知,历史上很早就有哲学家探讨道德与历史发展的关系。苏格拉底认为,道德与文明是一回事,真与善完全同一。柏拉图更明确地指出,善是最高的理念,是其他一切理念的最终原因,他不是将伦理学中的善统一到本体论和认识论的观念中而是恰恰相反。亚里士多德也认为在四因中,善是目的因,不仅道德行为以善为最终目的,历史过程中的一切其它因素也必以善为最终目的。16~17世纪的经验论和唯理论者也都承袭了以上的观点,他们认为文明越进步,便越能弃恶从善。如斯宾诺莎就以道德上的至善作为哲学和其他一切科学的目的,作为社会历史的最高目标。以上的这些观点完全否定了“恶”对历史发展的积极作用,将历史从属于善的道德理念,不仅是片面的,而且马、恩认为是肤浅的。

      卢梭开始在传统观点的堤坝上打开了一个缺口,他用矛盾的观点分析历史的发展与道德的关系,认为在自然状态下,人是善的,因为人人平等,生产与技术的发展导致了私有制的产生,它既使人们摆脱了原始的野蛮状态进入了文明社会,又使社会道德江河日下,今不如昔,富人们一知道统治的快乐就立即蔑视一切其他的快乐,“一经尝过人肉之后,便厌弃一切其他食物,而只想吃人”。(卢梭《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P71—72)人类社会正是在这种进步和退步的对抗中实现的。恩格斯高度评价卢梭先于黑格尔运用“矛盾辩证法”的观点,甚至认为可以在卢梭的著作中看到马克思《资本论》所遵循的完全相同的思想进程。

      康德同卢梭一样继续用矛盾的观点分析历史与道德的关系,但他与卢梭又有很大的差别,他认为历史的发展从“恶”始以“善”终,人类历史的目标是“善”,但达到这一目标的动力是“恶”。康德分析道:人有两种倾向,在社会化倾向下,人们相互联结为一个整体,表现为“善”,在个体化倾向下,人要求其它事物都服从自己的摆布,表现为“恶”,两者不可分割,人们要求和平却无法避免战争,人人追求幸福却又不得不相互争斗,这中间,“无情的名利争逐,这种渴望占有权力的贪婪欲望,没有它们,人类的一切优秀的自然才能将永远沉睡,得不到发展。”(康德《从世界公民角度看的普遍历史理念》)可见,“恶”是动力,但康德不同意将“善”、“恶”观念看成人生体验的经验主义,他认为评价的标准来自“道德律令”,体现、服从者谓之“善”,反之则为“恶”,而康德的“道德律令”是一种先验的理性。经验并不能证明历史是前进还是倒退,衡量这一切的仍是道德,是理性,因此,道德的理念高于历史,历史从属于道德,历史从属于理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