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情报员”有益孩子心理健康吗

作 者: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家庭教育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V2
分类名称:家庭教育导读
复印期号:2013 年 09 期

关 键 词:

字号:

      同伴在孩子成长中的作用极其重要和特殊。正确发挥同伴作用,对孩子的心理和行为具有巨大的正向促进作用。

      新闻回顾:某同学早恋了,上课心不在焉,神情恍惚;某同学家里经济条件不好感觉非常自卑,很少愿意跟人交流;某同学爱给人取侮辱性外号……广东深圳市南山区某学校每个班上有两名学生,他们除学习外还注意观察同学情绪与心理变化,然后,每周定期向老师提供“情报”,以便老师及时了解学生心理动态。

      媒体的类似报道,引起社会热议,同时,大多数中小学生并不赞成这种做法。为什么?家长们又有什么看法?这关系到对如何促进孩子心理与个性健康的认识和教育方式的问题。

      情报员角色的“危险性”

      心理学中有一个著名实验:心理学家将一张图画给第一个人看后,要他画出来;然后将第一人画作给第二人看,也让他画出来;这样依次运作,直至第18个人。

      分析18个人的画作,会发现图形逐渐有了显著的变化:原画作本是一只停在树枝上的小鸟,但被画出的图形五花八门,有的像小鸟,有的像松鼠、兔子、考拉等,第15名~18名的画作则更像小猫。该实验说明,人们对人或事物的记忆、描摹,会受到个体感知、记忆、绘画技能、艺术素养等多方面能力的影响,甚至与人的兴趣、性格等都有关联。

      同理,作为中小学生的情报员也并非“超人”,在认知和语言表达能力上有局限性,观察和思维分析能力上还受到个人情绪、同伴议论等影响,因而,向老师反映“情报”的客观性是令人质疑的;有些父母对自己孩子心理问题的判断,也常会出现同样的误区。

      在家教咨询中曾有一典型实例:初一某班干部反映,小颖和大明早恋了,理由是小颖生病时,大明每天去她家,还多次买水果、糕点等送给小颖。

      小颖病好后,听到同学议论,又被老师找去“谈话警告”,不禁愤愤不平。她和父母一起来到心理门诊,说明了事情真相。原来,小颖和大明的母亲是同事,他们的父亲又是表兄弟,两家父母认为一起长大的表兄妹,大明理应给小颖补课,而同学并不了解两家的亲戚关系,却给扣上早恋的帽子。

      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这是社会常识,但中小学生往往并不理解这一点。学生情报员容易出现的问题可归纳为:一是只看表面现象,不了解人物关系或家庭背景;二是未与当事人沟通,只是主观判断;三是只盯住别人的缺点、毛病,看不到同学的优点长处;四是在同学心目中成了“间谍、奸细”,易被疏远孤立,而看不到真相,听不到实话;五是可能影响本人自我意识的健康,眼睛总盯着别人,丧失自我,容易妄自尊大,自我扭曲。所以,您的孩子若是情报员或班干部,都应提醒他警惕出现这些“危险问题”。

      伙伴群体中的心理健康

      同学中的问题该向老师“告密”吗?这是一个严肃的教育观念问题。对未成年人的隐私应尊重,是有法律依据的。某位同学若有什么心理问题,作为班干部或“情报员”“心理委员”,第一责任是提醒他:应自己主动向心理老师或心理医生咨询和寻求帮助。

      中小学生为什么要接受学校教育?不仅是为学习知识,学校教育还有一个重要作用,是促进儿童的社会化,即适应和融入伙伴群体,一个孩子的成长不能脱离伙伴团体,个人心理健康是在与同龄人群体的合群过程中逐步实现的。教师和家长都不能代替孩子的伙伴群体,对于孩子的心理健康来说,“同伴教育”的作用不可或缺。

      “同伴教育”是教育心理学用词,是指年龄相仿、知识背景、兴趣爱好、价值观相仿,或由于某些原因使具有共同语言的人在一起分享信息、观念和行为技能,并实现教育目标的一种教育形式。同伴教育之所以能产生一定的影响力,其根本核心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1.同伴之间的交流更加顺畅,各种行为更有亲和力,更易相互模仿,意见和建议更易被采纳。

      2.同伴之间年龄相仿,知识背景、兴趣爱好相仿,相互之间容易接纳。

      3.同伴之间容易争强好胜,相互之间的心理暗示起着比较大的作用。在同伴关系中,每一个人都处于平等的地位,都拥有更多的自由和互惠互利,完全是同龄人自己选择、自己构建形成的自己的世界。所以这种关系对孩子的个性成长的影响更广泛、更强烈、更持久。

      心理沟通的意识与技能

      在与欧美国家的心理及教育工作者的交流中,我们可以亲眼看到和听到同伴教育的场景与实施的方式。例如,在一个班级里,出现男女伙伴相处的行为偏差,甚至是少女怀孕的问题,同班同学就一起坐下来讨论,由同学推举的人选来主持。

      每个人都可以发言表达自己的看法,与当事人共同讨论当下应该采取的行动,同学间可以争论、辩论,并将各自的看法和建议写出来进行比较,最后得出比较统一的意见;当事人可表达是否按照大家的意见来行动,还有什么更好的办法来摆脱困境。教师和家长都可以参与,但不高高在上,是与学生平等的角色,一起讨论和发言。

      家长们应有这样的意识:当您与孩子沟通不够顺畅时,孩子不愿说心里话时,不如邀请孩子几个伙伴来一起聊聊。

      用同伴教育的方式来促进中小学生心理行为问题的解决,就需要下列的意识与技能。

      1.亲和能力:无敌意的平和心态,形成和谐融洽氛围。

      2.倾听能力:每个人有平等发言机会,认真听取所有信息。

      3.与人为善:参与目的是帮助同伴走出困境,决无教训他人之意。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