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活着很累,其中一个原因是社会比较。一个人的生活质量可以不高,但只要比他周围的人过得好一些,他就很容易满足。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扩展了人们进行社会比较的范围,我们不仅想和亲戚比、和同事比、和邻居比,也惦记着和不相干的名人比一比。 商家很好地利用了这种焦虑感,高呼“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话刺激着父母们的神经。“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成了家长们最为看重的竞争策略之一,孩子们却不得不为父母的“比较焦虑”买单。 笔者所熟知的一名学生小晔,出生于1994年,5岁起同时学习钢琴和绘画,8岁起开始学习舞蹈和奥数,15岁起开始接触大学英语。直到高中毕业,这些项目仍在同时进行,周六周日几乎从来没有过休息的时间。 现在,这个孩子已经上大学了。我问他,“回想自己的早期教育,收获和遗憾是什么?”他说:“收获当然有,比如现在自己确实有机会,也有能力在一些场合展示才艺,或者作为一种炫耀的资本,但那段经历回忆起来并不好受。周末的时间都被这些课外班占据,缺少和同伴的交流,所以,朋友太少了。记忆最深刻的是,学习奥数和大学英语的时候,年龄太小,难度太大,那几年的学习几乎是在荒废时光,虽然听不懂,但又不能不去上课,我只能忍着、熬着等着下课,后来逐渐对这些学科丧失了学习兴趣。虽然从小就学,但我最不喜欢的就是数学和英语,成绩在班里很普通。” 现在,很多父母会强加给孩子各种课外班,担心自己的孩子将来输给别人。孩子可以不赢,但绝对不能输。如果父母自己本就“高人一筹”,那孩子更不能低于别人;如果自己略显平庸,更希望孩子能强过他人,给自己挣回一点面子。简单化的思维,让父母们只想着如果在起跑线输了,那后面可能落得更远,甚至整个人生都会远远甩在人家屁股后面。 这里,“起跑线”本身错误地桎梏了父母的思维。仔细想想,人生并不能简单地看成跑步比赛。跑道是规规矩矩排在一起的,你的是你的,我的是我的,跑的过程中严禁相互占道,大家是相同的起点,相同的终点,孰快孰慢一目了然,最先达到终点者获胜。但人生是多种多样的,跑道宽窄不同,方向各异,有的人生如九曲十八弯,有的人生似通衢大道,因此,人生并非如赛跑般可以简单比较。 当然,早期的课外教育也不是没有好处,必须要停止。确实有很多名人,比如莫扎特、郎朗,受益于童年的早期教育,但家长需要真正站在孩子的角度,在科学规律的指引下进行早期教育。 很多父母要孩子早早学钢琴,但忘了自问,是孩子真正适合学,还是父母自己想学,只不过碍于年龄,要孩子替自己实现这个愿望?父母常常用这样的说辞来安抚自己,“孩子小,不懂事,当然不知道早期教育的重要性,不想学也得逼着他们学,都是为了他们好。”然而,美国心理学家格赛尔通过著名的“爬梯实验”告诉了我们另一个事实:实验请来一对同卵双胞胎,其中一个从48周开始接受爬梯和肌肉训练,另一个从53周开始训练,结果发现,到55周的时候,两个婴儿的爬梯能力竟然几乎一样。也就是说,“输在起跑线”的那个婴儿仅用了2周就赶上了“抢跑”的那个婴儿。在这个实验中,“抢跑”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并没有带来更多的回报或更强的竞争力。 很多父母看重子女的外语学习,那么,父母们是否真正了解第二种语言学习的客观规律?有研究发现,外语学习并非一定要从娃娃抓起。成年人与孩子相比,学习语言的能力不仅没有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衰退,相反,由于成年人通常可以使用更多的学习方法,为自己创造更好的学习环境,有更强的学习动机,成年入学习外语的效率也可以很高。如果孩子过早学习外语,低效率会占用更多的时间,影响儿童在其他领域的正常发展。另一个研究也发现,那些同时学习汉语和英语的香港小学生,和大陆先学汉语、入学后再学英语的小学生相比,英语水平反而更低。道理很简单,孩子是不断成长的,过早的“高难度”教育不仅是无用功,甚至还可能带来副作用。同样道理,儿童精确的视觉能力成熟较晚,因此,儿童在低龄阶段并不适合学习素描和油画。这些规律往往是家长不了解或是忽视的。 说了很多误区,读者肯定会关注什么时间才是孩子发展的“关键期”。实际上,“关键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学术问题,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科学家也很难断定某个学习领域的最佳关键期,比如NBA球星“大鲨鱼”奥尼尔在13岁才接触篮球,而我国体操世界冠军程菲3岁多就开始进行有计划的体育训练了。从这个角度看,父母在决定何时送孩子上课外班的时候,或许可以参考这个领域成功人士的经验,打破越早越好的观念。 除了借鉴之外,还有以下一些办法帮助父母作决定: 通过这门课,孩子有哪些收获? 以舞蹈学习为例,父母是希望将孩子培养成专业舞蹈演员,还是通过跳舞提高孩子的身体素质,提高运动的协调性来促进成长,抑或只是让孩子对舞蹈有一分接触和了解? 如果计划将孩子培养成专业舞蹈演员,可能确实需要从小就培养,但如果只是为了丰富孩子的生活、促进心身发展,大可不必让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学习这种很复杂的技艺。 孩子真的有兴趣吗? 以钢琴学习为例。起初练琴会反复弹奏一定量的练习曲,比如“车尔尼”、“哈农”等,这部分练习曲往往枯燥而单调。如果父母只是自己喜欢钢琴就让孩子学习,往往会低估这一过程的难度,孩子如果对钢琴不喜欢,那么弹奏练习曲的过程是很痛苦的。更重要的是,父母的监督和唠叨不仅不利于亲子沟通,还会给孩子的童年蒙上阴影。 课外班相比于文化课,兴趣才是好导师。当孩子以课外学习为乐的时候,家长与孩子都会从中获益,若是仅仅依照父母的喜好,结果必定是两败俱伤。 如果父母很难精准地发现孩子有某方面的潜在特长,可以观察孩子对做哪些事情感兴趣,同时先小规模投资,找准方向再深入学习,科目不在多,在于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