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手也是一种爱

作 者: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好家长·青春期教育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V2
分类名称:家庭教育导读
复印期号:2013 年 08 期

关 键 词:

字号:

      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爱都以聚合为最终目的,只有一种爱以分离为目的,那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父母成功的爱,就是让孩子尽早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从自己的生命中分离出去,以他独立的人格,面对他自己的世界。孩子注定要成长,而父母注定要退到幕后,做孩子人生的“背景”。这需要勇气,更需要智慧。

      每个孩子一出生就收获了父母无私的爱。现在的父母对孩子无微不至地照顾、竭尽所能地付出。然而让家长不明白的是,他们的爱为何没有得到“一个听话的孩子”,反而养出了一个“问题孩子”?专家指出,尊重的爱才是孩子成长的第一需要。所以和大家分享如下观点:

      不要以爱的名义伤害孩子

      有一个真实案例:一位女博士,在她40岁的时候双喜临门。一是评上了教授,一是得到了一个宝贝儿子。3年后,孩子上幼儿园,不久,幼儿园老师,包括她自己发现儿子是个天才,智商特别高,于是开始择校,择来择去,她竟然觉得没有一所学校适合自己的儿子。她再三考虑,做出了一个重大的决定,那就是辞去教授的职务,回家自己教儿子。她做了很多,她学习如何和孩子沟通,学习如何教孩子学习,孩子学得很好。数学竞赛可以获奖,英语口语一级棒。但是,有一天,儿子趁她不在,偷了家里的钱,去网吧玩游戏,还玩得夜不归宿。妈妈就像发疯了一样,到处找他,两天后,她和警察一起在网吧的一个肮脏的角落里把他给找到了。当她把孩子领回家,整个人都呆若木鸡。这些年,自己付出了这么大的代价,做出了这么大的牺牲,孩子竟然会成为这个样子,她一把抓住儿子,一起从阳台上跳下去……

      这个妈妈对孩子有爱吗?肯定有爱,只是这份爱爱得太深,爱得决绝。她的爱是与回报相联系的,我付出了这么多的爱,自然,我就要得到什么。得不到,爱有多深,恨就有多深。于是,她给孩子她想给的教育,想给的理想环境,一旦孩子脱离了她的轨迹,她感到愤怒、心碎、绝望,于是强烈的爱转化为强大的毁灭力量,最终毁灭了孩子,也毁灭了她自己。

      不可否认,我们是爱孩子的,也会为孩子着想。思考设计了很多,如果哪一天,你的孩子出现了超乎你设想的行为表现和内心需求,你会怎样?可能不会像上述那个博士妈妈那样毁灭,但是会冲孩子发火吗?动手吗?漠视,打击孩子吗?

      教育不能以家长为本。台湾著名作家林清玄有篇文章《桃花心木》,讲的是作者乡下老家屋前有一片桃花心木林,他发现那个高个子种树人培育桃花心木苗时显得漫不经心,于是心中生出许多疑团。后来,通过与种树人的交流才明白,原来种树人貌似不懂规律,缺乏爱心的种种举动,恰恰是为了让树木自己学会适应不确定的环境,以便更茁壮、更坚强的成长。种树人的言行使作者深受感动,并从中感悟到人的成长其实亦是如此:只有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才能经得起生活的考验,才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才能更顽强的成长。

      由此及彼,审视我们今天对孩子的教育,是否也应如文章中的种树人一般,该放手时且放手,给孩子以自由成长的空间。

      而从传统的家庭教育观念分析,家长们提供的很大程度上是一些“自以为是”的爱。家长总是习惯于自作主张,习惯于以自己的意志去度量孩子的行为,习惯于以自己的观念凌驾于孩子的自主意识之上。在一些家长的潜意识中“我这样做是为了你好,你得听我的”,而这样“爱孩子”,就是忽略了孩子自主自然发展的本性,把孩子当作了家长的附庸,忽视了孩子自身的生存、发展规律和需求。如此一来,孩子体会不到“爱”原本应该带给他的快乐和温馨,甚至视之为理所当然!也没有在“爱”中获得积极的发展,这种以家长为本的教育观,就是没有把孩子当作一个权利的主体,“这也是导致很多孩子不懂得感恩的原因”。

      森林法则同样也适用于人类。大家都知道狐狸的故事,狐狸妈妈生下四只小狐狸,精心地呵护它们,还带它们捕猎,训练它们在山野中奔跑以及和天敌周旋的技能。终于有一天,狐狸妈妈把四只小狐狸赶出了自己的洞穴。一开始,小狐狸们不能接受,纷纷躲回巢穴,但是狐狸妈妈毫不留情地撕咬它们,无奈之下,小狐狸们终于离开母亲,走进茫茫的草原。后来,一只狐狸被人猎杀,一只狐狸被狼咬成残疾,只有两只狐狸幸运地活下来并长大了。这就是森林法则优胜劣汰的残酷。

      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狐狸妈妈教给狐狸生存的方法后放手给孩子锻炼的机会。狐狸妈妈遵循着森林法则,否则,这一物种都将会绝迹,狐狸妈妈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生存。人类社会同样存在森林法则,所不同的是,人类的母亲做不到狐狸妈妈那样的“残忍”,她们做得最多的是为儿女遮风挡雨,忍辱负重,即使自己的儿女已经超过了18岁,她们依然是放不开手。她们用关怀、保护,甚至眼泪紧紧抓住孩子,一旦孩子独立意识出现,就给贴上叛逆、反抗等带有一定道德评判性标签,其结果,孩子被父母紧紧地束缚在自己身边,一些想独立的孩子,心理也会产生罪恶感,感觉是自己的行为让父母痛苦和焦虑。于是更多的孩子害怕走出家庭、害怕承担责任,他们拒绝长大。这样的孩子是不能面对人类的森林法则的,最有可能被社会所淘汰。

      放手需要勇气,更需要智慧

      爱孩子是我们的“习惯”,改变父母对孩子的惯性思维或行为,过程是痛苦的。放手让孩子去体验、感受,目的是为了让孩子在更宽广的领域去飞翔,但是前途也会茫然,风险未知。孩子在摸索前行的时候,你会紧张;孩子在挫折面前跌倒时,你会心痛,所以,为了让孩子更好地成长,足以从容面对自己的人生。宁可自己紧张,宁可自己心痛,这需要非常大的勇气,但放手更需要智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