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女不必“追”

作 者: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莫愁:家教与成才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V2
分类名称:家庭教育导读
复印期号:2013 年 08 期

关 键 词:

字号:

      犯错:总是推翻孩子的决定

      女儿辰辰读小学高年级了,暑假里,每天晚饭后我坚持拉她去爬山。

      一开始她极不情愿——怕热,实在舍不得离开空调。可是我反复劝导:“夏日里让小朋友出汗,也是妈妈爱你的方式之一。”并不断用“散步完毕后奖冷饮”来诱惑她。

      终于,晚饭后爬山、散步能够列入女儿的日程表。

      一路上絮絮叨叨,也是我至为喜欢的方式。一整天我都没有很多时间跟她说话——她要上游泳课,要午睡,要看书……

      一天散步前,我跟她讨论散步后的方案:“因为今天妈妈要去超市购物,你是跟妈妈一块儿去购物,还是你独自留在家里。”女儿选择了后者,因为可以不错过她心爱的动画片,我表示赞同。

      可是,散步后,我临时改变主意,动员女儿陪我去超市。女儿一百个不愿意,批评我“不守信用”。因为她态度不坏,没有发脾气,没有哭闹,只是絮絮叨叨,我便有“以大欺小”的嫌疑:一方面认错,一方面坚持带她去购物。

      当天晚上回到家里,其实我有过反思:我这样轻易地推翻女儿的选择与彼此的约定,给孩子树了一个很糟糕的榜样。孩子会不会也轻易推翻父母的甚至自己的决定呢?会不会容易改变心意不够坚定呢?

      可是反思归反思,这样的事情其实一而再、再而三地在女儿的生活出现。每次,都因为她“不发脾气”地合作,我甚至有些欣慰:这孩子挺懂事的。

      触动:孩子不肯自己作决定

      一天,女儿写完作业后,跟我一起挤在沙发里看书。音乐悦耳,母女俩各自闲读,无限自在。我突然兴之所至起身弄水果,我问:“辰辰,你吃苹果,还是梨?”

      “随便。”

      “妈妈也随你,请你自己做出决定吧。”

      “我就是不能决定啊,所以说随便。妈妈你帮我决定吧。”

      这样“不肯决定”已经发生过好几回了——在很多无关紧要的小事上。我一直也没有好好琢磨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情形,但我知道要面对她这个问题了。

      “你可以决定今天吃苹果,明天吃梨;或者今天吃梨,明天吃苹果。”我继续循循善诱。

      “可是,我既想吃梨又想吃苹果,真的下不了决定。所以请妈妈决定吧。”

      我有些无奈地看着她:“可是,辰辰,有些选择,必须你自己决定。而且你必须承担自己的决定带来的后果。比如,如果你决定吃苹果,梨就只能明天吃了。”——因为她习惯每天只吃一个水果。

      女儿有些委屈,眼眶微微地湿了:“妈妈,我以前也经常这样拿不定主意,你不是都帮我决定的?你帮我选择梨或者苹果,我都喜欢的啊!”

      我有些呆住了。我经常帮孩子决定?很多往事一幕幕想起,我不由汗涔涔。是我很多次推翻了孩子的决定,导致孩子失去了自己作决定的能力?满心羞愧的我很想亡羊补牢,说:“可是,辰辰你现在长大了,有些你得自己决定。”

      女儿作楚楚可怜状盯着我看。

      我被看得心慌,心生一计:“这样吧,既然你不能决定,妈妈就先自己吃水果了。你再想想,想好了自己去弄。想不好今天不吃水果也没有关系。现在还有10分钟就到你的洗漱时间了,注意时间哦!”

      5分钟后,我很从容地提醒她:“辰辰,还剩下5分钟哦。”她站起来,自己去冰箱拿了个苹果,洗了洗,然后到客厅捧着苹果跟哈利·波特继续约会。

      因为是我一次次强行推翻女儿的决定,才导致她慢慢不肯作决定。孩子不会归纳整理这一切的由来,但我不可以不归纳整理。所以对“有些选择,必须要孩子自己决定并承担结果”的理念,我越来越上心,开始慢慢渗透给孩子。

      反思:不再以母亲的名义强迫你

      一个双休日,因为下雨蜗居了大半日,下午我决定带女儿出门溜达。

      出门前我们讨论过:她要去图书馆,我想去看电影。

      女儿郁郁不乐:“我不要去看电影。”

      我继续动员:“电影也很有趣啊,《哈利·波特》你不是很喜欢吗?”

      “可是,如果现在去看电影,看完后图书馆就关门了,那么,我这个双休日就没有时间去图书馆了……”女儿撅着嘴说道。

      我突然醒悟过来:我又在以母亲的名义强迫她放弃自己的决定——对于成年人来说,惯性思维是多么的可怕,尤其是面对无力抵抗成年人的儿童时。

      理智上,我一直提醒自己:孩子是有着自己独立人格的自由个体,不是我的附庸,我对她没有绝对的主权。但是感情上,一直觉得孩子还小,我有权并可以替她作决定甚至更改她的决定。

      每星期至少去一次图书馆是女儿的心意,甚至是她一周学习生活的期待。她对图书馆的向往远远甚于对电影院的向往。而我,惯于用母亲的名义去强行要求她放弃自己的意愿?因为女儿不是个会撒泼的孩子,即使不开心也最多抑郁不会哭闹,我就一次次勉强她?如果她自己的心愿总是得不到顺遂,她的计划总是会被否定,那么,最终我会培养出一个什么样的孩子?她会渐渐对自己失去自信,她会渐渐不能很好地安排自己?

      遽然心惊!

      我马上改变方向,送女儿到图书馆路口。

      她快乐地向图书馆走去,打着伞,背着包——包里有手机随时跟我联络,跳跃着跟我挥手说再见,还特意叮嘱我一定要到闭馆时间才能去接她。

      看着女儿的背影,我想起龙应台的一段话:“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诉你,不用追。”其实,何止“不必追”儿女,更是“不能勉强”、“不能干涉”儿女。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