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6世纪起,在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的影响下,一些西方学者为辨析国家起源中的神话成分,深化了对古代器物的研究,从而推动了历史学的一些辅助学科,如年代学、古文书学、碑铭学等的发展。①钱币学也在这一时期出现,但在此后很长时间内,古代钱币主要被收藏家青睐和把玩。19、20世纪,随着历史主义的兴起,钱币学作为古代史研究重要辅助学科的地位才得以确立。②21世纪,学界普遍认识到,图像作为历史证据的重要性日益突显,有的学者认为:“尽管文本也可以提供有价值的线索,但图像本身却是认识过去文化中的宗教和政治生活视觉表象之力量的最佳向导。”③钱币是图像的载体,其研究价值将进一步得到重视。 要了解从波斯统治晚期到巴尔·科赫巴起义——即从公元前4世纪到公元2世纪前半叶——的犹太史,古代犹太钱币是重要的信息来源。自以色列建国以来,一系列考古发掘使新出土古币的数量急剧增多,这方面的研究已取得很大进展。④中国学者徐龙对古代犹太钱币做了全面系统地梳理。⑤本文拟通过探讨希腊化和罗马时期犹太钱币所体现的特点和模式,揭示这类史料对于了解犹太人政治和宗教生活的价值,分析这些犹太古币与集体记忆的关联。 一、哈斯蒙尼王朝和两次犹太起义时期的犹太钱币 从使用的语言来看,古代犹太钱币主要分为两种:一种为有希伯来文铭文或希伯来文、希腊文双语铭文的钱币;一种为只有希腊文铭文的钱币。前一种钱币又分布在四个不同的时期:(1)波斯统治末期,即公元前4世纪;(2)从约翰·胡肯奴一世到马他提亚·安提贡统治的哈斯蒙尼王朝时期,即公元前135年到公元前37年;(3)第一次犹太战争时期,即公元66年至73年;(4)公元132年至135年的巴尔·科赫巴起义时期。我们先来看前一种。由于其中第一个时期的钱币并非由犹太人制造,⑥下文的讨论将集中在后三个时期的钱币。 在希腊化时期,巴勒斯坦目睹了一个独立的犹太国家的兴衰,这在犹太史上只有大卫和所罗门的王国可以与之比拟。哈斯蒙尼家族的统治,其合法性最初来自他们领导犹太民众反抗希腊化君主的宗教迫害,但随着时间推移,这种军事领导权逐渐演变成了世袭君主制,该家族成员最终变得与他们所反抗的希腊化君主颇为类似。因此,犹地亚能在多大程度上被视为一个希腊化的国家?哈斯蒙尼王朝的统治又在多大程度上能被当作一种希腊化的王权?这一时期的犹太钱币为探讨这类问题提供了直观而独到的线索。 西洋古代世界的造币权往往与完全的政治自治联系密切。帝国的瓦解一般与各城市通过造币来纪念自己的新地位如影随形。亚历山大大帝死后,许多城市就开始发行钱币。同样,随着塞琉古王朝的衰落,东方的许多城市也纷纷在公元前2世纪30年代与公元前1世纪80年代之间造币。⑦《马加比传上》曾提到,塞琉古君主安条克七世曾将造币权授予哈斯蒙尼家族的西门。⑧西门的统治(前143/2—前135/4)是哈斯蒙尼家族统治的一个转折点,因为其犹太臣民为了感激他,做出决议,承认他是他们永久的大祭司、军事统帅和领袖。西门的权力由人民授予,而不需要外部势力的承认,这标志着哈斯蒙尼王朝有了明确的独立愿望。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此决议被人民铭刻在铜板上,并挂在圣殿区内。⑨在显眼的公共建筑上以铭文赞颂恩主,这在希腊化世界的各城市中司空见惯。由此可见,哈斯蒙尼时期耶路撒冷的民众在公共事务方面带有希腊化的鲜明特征。此外,该铭文显示,西门也像其他希腊化君主那样用自己的钱维持军队和发放军饷,而人民“没有合法的权力废除这些决议中的任何一条,变更或者改变西门的任何一项命令,召集任何未经西门批准的全国会议”。尽管如此,西门仍然没有使用王的头衔。迄今也未发现他统治时期铸造的钱币,这是因为安条克七世后来又撤回了造币权。⑩但政治环境与造币之间可能的联系却由此显现出来:西门在政治上可能仍然依附于塞琉古王朝,至少塞琉古王朝是这么认为的。 西门的儿子和继承人约翰·胡肯奴一世(前135/4—前104)是哈斯蒙尼家族第一位造币者。从钱币学的角度看,这应该是哈斯蒙尼王朝完全独立的开端。(11)在古代世界,一般通过发行银币宣告政治自治,但整个哈斯蒙尼王朝制造的钱币皆为铜质。这一方面与自希腊化时期以降只有雅典和罗得岛持续制造银币而其他城市基本上只制造铜币的大趋势相吻合;(12)另一方面也可能与犹地亚没有银矿有关。(13) 哈斯蒙尼王朝钱币上的希伯来文题铭用了古字体(palaeo-Hebrew script),这种字体流行于第一圣殿时期,到公元前2世纪时已极少使用。约翰·胡肯奴一世钱币上的希伯来文题铭为“约翰大祭司和犹太人会众”(
)。这个正式头衔表明,虽说约翰已经继承了类似于王的权力,并像其他希腊化君主那样把自己的名字放在钱币上,但他仍然自视为大祭司,而非王。马加比起义之前的犹太社会由祭司统治,在钱币上强调“大祭司”这个头衔,无疑是想传达这个信息:政权在起义之后没有改变,实现了延续。而大祭司并非独裁者,他与“犹太人会众”一起发行了钱币。“会众”(
)一词学界一般有两种理解:既可以指整个犹太社团——即全体犹太人民,又可以指民族议会——即当时希腊文文献中提到的“
”和后世文献中所谓的犹太教公会(Sanhedrin)。(14)无论哪种理解,胡肯奴一世都可谓在苦心孤诣地强调他与他的人民不可分割。因此,其政权至少表面上显得不是君主制,而是双头制。 这种刻意回避王的称号并强调“犹太人会众”的做法,应该说有其深层原因。哈斯蒙尼家族取得大祭司一职以前,该职位一直由大卫王的祭司撒督的后代世袭。哈斯蒙尼家族虽然也出身于祭司阶层,但并不出自撒督这一支,所以他们出任大祭司不可避免地会让不少人觉得是僭越,没有合法性。与此同时,希伯来语圣经对于出自个人意志和伴随征服而来的王权持批判态度,认为这是对真正的统治者只能是上帝这一观念的僭越,故而臣服于国王难免带有偶像崇拜的嫌疑。(15)可能正是出于对这种双重僭越的忌惮,哈斯蒙尼王朝初期的统治者才避免使用王的头衔,并通过强调与人民的联系来弥补自己统治合法性的不足。耐人寻味的是,“大祭司”和“犹太人会众”的字样,自始至终贯穿在哈斯蒙尼王朝历代统治者所造钱币的希伯来文题铭中,这很可能说明该王朝对自己出身不正和圣经中否定王权这一观念一直心存芥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