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美卡与阿腊塔王》是一部用苏美尔语书写的史诗,叙述乌鲁克王恩美卡(Enmerkar)和远处伊朗山区的阿腊塔国的国王,如何通过乌鲁克使者传言递物而进行斗言、斗智及斗技的过程。胜者为尊,役使属国;败者称臣,被人役使。史诗结尾虽然残缺,乌鲁克王最后胜出,却十分明显。 这部史诗的第134—155行被史诗作者称为“努帝穆德咒”(nam-
ub [d]nu-dím-mud-da),①是乌鲁克王恩美卡第一次派遣使者时,让使者传递给阿腊塔王的威吓之辞的组成部分。从上个世纪40年代以来,这个所谓的“咒”就备受关注,许多学者对此发表过专文,其中包括克莱默(S.N.Kramer)、②雅各布森(Th.Jacobsen)、③凡戴克(van Dijk)④等著名学者。为方便讨论,先抄录原典(《恩美卡与阿腊塔王》第134—155行)如下:
这就是所谓的“努帝穆德咒”,实际起自第136 行,终于第155 行。这个“咒”与苏美尔文学中的咒类文学区别甚大,实不能归于咒类。(16)但史诗将之称为“努帝穆德咒”,现代学者也只好云古人之所云,但对于古人称之为咒的原因,并不能解释。 克莱默认为,此“咒”反映了苏美尔人的“黄金时代”观。也就是说,苏美尔人认为,在人类历史上曾有过一个“无恐惧、无对手、无战争、无匮乏”(17)的理想时代。在这个时代,人类讲同一种语言,尊同一个神灵,语言扩散是后来发生的事情。《旧约圣经·创世纪》(XI.1-9)里讲的人类曾经讲同一种语言,后来耶和华变乱语言,与此“咒”中反映的苏美尔人的观点同出一辙。(18)克莱默后来又进一步解释道:人类讲同一种语言指“人类一心”,都承认恩里勒神的至高无上的地位。(19)变乱人类语言的神是苏美尔智慧神恩基,他之所这样做,是出于对恩里勒神的嫉妒。(20)为什么在史诗中出现“努帝穆德咒”,这个问题克莱默不能解释。但由于此“咒”是乌鲁克王恩美卡威吓阿腊塔王的组成部分,所以他认为此“咒”具有威慑功能。(21)至于什么地方具有威慑功能却“很难说”。(22) 阿斯特(B.Alster)不赞同克莱默的观点,说“我看不出”所谓的黄金时代“具体指哪个时代。”他认为苏美尔文学中从来没有天堂主题(paradise motif),被称为“努帝穆德咒”的诗段讲的不是过去,而是将来,他认为恩美卡像先知一样在构建将来的理想状态。(23)这个理想状态是:在恩基的帮助下,所有国家都将承认恩里勒神的最高地位,都将讲苏美尔语。既然所有国家都屈服苏美尔,都讲苏美尔语,那么,阿腊塔也不能例外。(24)因此,阿斯特认为,恩基的行为是把很多语言变成一种语言,而不是把一种语言变成很多种。(25)1983 年,阿斯特承认“努帝穆德咒”描述的情况最接近天堂,甚至认为苏美尔人心里有一个“黄金时代”,同时承认苏美尔语里的“ud-ba”指过去,而“ud-ne”指未来,但仍坚持10年前提出的观点,即认为咒中描述的“黄金时代”是一种未来的理想状态。(26) 雅各布森既不赞同克莱默的观点,也不赞同阿斯特的观点。1987 年,他在《曾经……的竖琴》一书中对“努帝穆德咒”发表评论,认为在史诗中插入“努帝穆德咒”是毫无道理的,认为它与史诗的情节毫无关联,乌鲁克使者也没有向阿腊塔王转述这段话,所以说它在情节发展中没有任何作用。这个“咒”很可能是某神话中的内容,被传抄史诗的书吏插入史诗,这个书吏可能认为将其穿插在这里比较合适。(27)在1992 年的一篇文章中,雅各布森对“黄金时代”做了新的阐释,认为这个“人类没有对手”的年代不是理想年代,相反,其中包含着明显和迫在眉睫的危险。危险何在?他认为危险在于猛兽与人类和平共处,人类无天敌,数量会因此而膨胀,而人类数量的激增会导致灭顶之灾。雅各布森下这样的论断,根据就是《阿特腊哈西斯》中讲到的洪水故事。在洪水故事中,人类繁殖迅速,人口越来越多,吵得恩里勒神夜不能寐,于是,他决定用洪水消灭人类。雅各布森认为,人类无对手,能与猛兽共处,这意味着人类将迅速繁殖,将引起恩里勒神的不满,到那时,恩里勒神势必再度采取措施来消灭人类。为了防止这样的悲剧发生,人类缔造者恩基便采取了未雨绸缪的措施,变乱人类语言,让天下的君王们相互为敌,相互攻伐,以降低人口数量。恩基用这种方式避免了人类再次遭到来自神界的灭顶之灾。因此,乌鲁克伐阿腊塔是“恩基的意愿”。(28) 凡斯提福特(H.L.J.Vanstiphout)反对克莱默的天堂论,也不赞同雅各布森的危险论,而是支持阿斯特的观点,认为没有理由把苏美尔语的“ud-ba”(“那时”)一定理解为过去的某段时间。(29)“努帝穆德咒”的意图是让人类讲一种语言,即苏美尔语,阿腊塔王必须接受这一点,(30)因为苏美尔语有益于人类,“这就是此咒的真意。”(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