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K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39-8041(2013)06-0165-08 人必须借助外物,才能看清自我的形象。日光、月影之下,人可以看到自己的影子,“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然而,影子是变形的,只有轮廓,没有面目,没有表情,没有色泽。通过平静的水面,明亮的镜子,人可以看到自己的形象,“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然而,人离像逝,镜像无法离开人而独立存在,更无法留存。人们也可以借助画师,留下自己的肖像;然而,画像可以无限接近,但永远不可能等同于人的真实形象,更何况技法高超的画师举世难觅!照相技术的发明,是人类图像信息记录、保存史上的突破性进步,也是人类记录、保存自我形象的突破性进步。近代人咏照相之神奇:“显微摄影唤真真,较胜丹青妙入神。客为探春争购取,要凭图画访佳人。”①真真、入神、能离开真人而独立存在,道出了照相与身影、镜像、画像的根本区别。 由于照相有真实、直接、可以离开被照实体而独立存在等特点,所以,照相技术问世以后,很快受到全世界高度关注,被广泛地运用到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军事、科技等各个领域,并对各个领域产生持久而深刻的影响,包括对人类自我意识的刺激与强化。本文集中讨论近代中国个人照与集体照对于个人自我意识与集体意识的刺激与强化作用。 一、小像中的自我——近代个人照的情感寄托 自我意识是人类特有的能力,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一大特征。自我意识是对自己身心活动的觉察,即自己对自己的认识,包括认识自己的生理状况、心理特征以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自我意识一般有三个发展阶段,即对生理自我、社会自我与心理自我的认识。照片的出现,对于自我意识的产生与发展具有明显的刺激与强化作用。 照相技术自1839年在法国问世,1844年传入中国,由法国传教士南格禄带入上海,以后在中国逐步传播开来。1852年,上海隆泰洋行开设照相馆,为近代上海最早之照相馆。19世纪60年代,上海至少有森泰等三家照相馆。1909年,上海已有三十家照相馆。②1844年,参加《中法黄埔条约》签字仪式的中国代表、两广总督耆英应法国海关总检察官于勒·埃吉尔(Jules Itier)之邀,拍摄了肖像照,这是中国高官拍摄肖像照之始。③1878年,郭嵩焘率中国驻英使馆成员在伦敦照相馆集体照相,为中国人拍摄集体照之始。到了清末民初,拍摄肖像照片者,上自达官显贵、下至黎庶百姓,难计其数,诚如梁实秋所说:“谁家里大概都保有几张褪了色的迷迷糊糊的前辈照相,父母的、祖父母的、曾祖父母的。”④拍摄集体照的,也不胜枚举。 最初吸引人们前去照相的最大动机,在于自己的容貌、形象能常驻久留于相纸上,能离开人而独立存在。这对于拍照者而言,无异于从照片中看到了另一个自我,仿佛分身于相片之内。个人肖像照片逐渐兴盛,始于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截至清末宣统年间,不光上海、广州等通都大邑,即使一些小城镇,都出现了照相馆。比邻挨户的照相馆,堪称一道新奇亮丽的都市风景线。《京华百二竹枝词》中就描绘了宣统年间京师照相馆林立的盛况: 明镜中嵌半身像,门前高挂任人观。各家都有当行物,花界名流大老官。⑤ 诗后附注:“照像盛行,各馆林立。门前高挂放大像镜,或为政界伟人,或为花丛名伎,任人观览,以广招徕。”⑥ 清末京师人所摄个人照片,多在照相馆内,或由照相馆派人上门拍摄而成。上自名流,下至黎庶,多有摄小像者。当然,对于普通人而言,拍照绝非轻易所为,也非时常所为,因为照相作为自西洋传入新器物、新技术,费用自然不菲。1909年的《上海指南》,开列了当时上海30家照相馆的部分价目表,从中可知,一张4寸从3角至6角不等,一张6寸从4角至1元不等,一张8寸从7角至2元不等,一张12寸从2元到4元不等,最贵的一张40寸20元。须知,当时普通工人月工资才10元到20元不等,要他们拿出月薪的十分之一到五分之一去拍一次普通的照片,是要斟酌一番的。故对于普通人而言,拍照可谓兹事体大,需三思而行。 人们在照片中凝结的感情,可以通过两种方式加以表露与寄托。其一是对于照片的题记。题记或为诗作,或为寥寥数语;或题于照片背后,或题于相册纸上;或记述与照片相关的信息如时间、地点、背景,或发抒摄影时的感情。题记多为照片主人自题,偶尔也有他人所题。题记内容中值得关注的部分是各种感情的流露。其二则是通过赠送个人照片的方式传递情感。清末民初,自题“小像”、“小照”、“小影”者不胜枚举,成为时尚。曾纪泽喜照相,其日记中颇多相关记载。他曾赋诗《谢智卿以西洋留影法照余蓄须髯小像,自题一律》⑦,以感叹岁月流逝、韶华不再。 人们往往将照片题记与赠送结合起来,以完成感情的表达与传递。亲情、友情、恋情,热烈之情、温雅之情、暧昧之情,诸般情愫,皆可在个人照片的题记与传递过程中得以披露、寄托。 以亲情为例。光宣年间,江苏上元(今苏州市)人孙懿谦,留寓澳门,摄影寄母,并赋诗《自题小像寄慈亲》: 倩尔南归去,征鸿振羽翰。聊为膝下慰,较胜梦中看。慈亲能见我,我不见慈亲。纵摄镜中影,终为海外人。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