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主脑说与主心说

作 者:

作者简介:
燕良轼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心理学系,副教授,长沙,410081

原文出处: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B4
分类名称:心理学
复印期号:1997 年 11 期

关 键 词:

字号:

      摘 要 中国古代主脑说与主心说几乎是同时产生的。但在明代以前数千年中,主心说一直居于主导地位,并形成了心脏定位说与五脏定位说两大学派,直到明代医学家李时珍提出“脑为元神之府”这一著名论断开始,主脑说才逐渐取代主心说而居于主导地位。经明清的方以智、刘智,最后以王清任的“脑髓说”的诞生而宣告了主脑说的最后胜利。

      关键词 主脑说 主心说 心脏定位说 五脏定位说 总觉 脑髓说

      引言

      心理是人脑的机能,这在今天已经是常识,然而为了获得这一常识,人类却付出了几千年时间。即使是今天,医学界也仍然存在着脑死说和心死说的争论。所谓脑死说和心死说即是指判定一个人的死亡是根据大脑死亡,还是根据心脏停止跳动,前者称为脑死说,后者称为心死说。这个问题实质上就是历史上曾经存在数千年的主脑说与主心说争论的继续。

      所谓主脑说基本涵义是:主张人的全部心理活动是由人脑支配,亦即人脑是心理活动的器官。所谓主心说的基本涵义是:主张人的心理活动是由心脏支配的,亦即心脏是心理活动赖以产生的器官或活动的场所。其中以五脏作为心理活动的器官或场所的思想家也属于主心说。主心说与主脑说几乎同时产生,二者的争论又分别在哲学和医学两个领域进行。两个领域既独立作战,又相互影响,相互吸收,共同形成形神关系论争的主潮。

      纵观中国古代主脑说与主心说之争,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从先秦到明朝为主心说占统治地位的阶段,从明朝的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提出“脑为元神之府”〔1〕起, 主脑说逐渐取代主心说而居于主导地位,到清代医学家王清任的“脑髓说”诞生,主脑说才获得完全的胜利。

      明代之前:主心说的优势地位

      主心说与主脑说的争论至少可以追溯到两三千年前。主心说可以从我们古人的造字法中找到根据。我们的古人常常把与人的精神现象有关的字加上“心”字和“忄”旁。例如许慎《说文解字》中有280 个与精神现象有关的文字,都含有“心”(“忄”)这一部首。同样主脑说也可以找出文字学上的根据。例如,篆文中“思”(字,下面是心,上面是头颅。据我国著名生理学家张香桐教授的解释,图形内的“×”,表示颅骨上骨缝交叉的纹理(解剖学上叫做前囱,俗称脑门心)。他根据此字推断,早在2500多年前,我国古代人已经认识到思维与脑之间的关系〔2〕。如果此说成立,我们可以断定,在遥远的古代, 人们在造字之初已存在主心说与主脑说的争论:有人主张把心放在显要位置,有人主张把脑放在显要位置。按照鲁迅先生的观点,古代造字的仓颉绝不只是一个人〔3〕,那么这种争论的存在就更加确凿。 只是在这种争论中主心说一直处于优势地位。甚至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处于一花独放的局面。

      纵观先秦至元明这一漫长的历史时期,主心说的发展可以概括为两个具体的学说:一是心脏定位说,一是五脏定位说。

      1.心脏定位说

      心脏定位说是把心脏看成是心理活动的唯一器官或场所。心脏定位说的明确提出者应该是孟子。孟子提出“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4〕的命题对后世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它为后代学者将“心”定义为人的高级心理活动器官,起到了定向作用和先入之见的作用。在先秦时期,无论是政治观点、学术派别多么对立的思想家,在“心之官则思”这一点上几乎没有什么争论,一时间内几乎是所有思想家的共识。法家的韩非、《吕氏春秋》,就连最彻底的神灭论者范缜也是十分坚信“是非之虑,心之所主”〔5〕。宋代的王安石、 朱熹一直到清代的戴震,都认为“是思者,心之能也。”〔6〕由此可见, 孟子“心之官则思”命题影响之深远。

      即使是荀子在人性论方面与孟子犹“如冰炭之不可同器”,但在主心说方面二者却是异曲同工。他继承了战国时代宋伊学派的观点,把心脏称之为“天君”,并且认为“天君”〔7〕支配“天官”〔8〕,心脏支配形体(生理活动),又主宰神明(心理活动)。荀子的这种“天君”、“天官”的思想影响也极为深远。最典型的要算清代戴震的君臣论。他云:“耳目鼻口之官,臣道也;心之官,君道也。臣效其能而君正其可否”〔9〕。这个观点真可以说是荀子“天官”、 “天君”的等值语言。

      2.五脏定位说

      五脏(亦称“五藏”)定位说是把五脏(心、肝、肺、肾、胆;或心、肝、脾、肺、肾),看成是心理活动的器官或场所。但在五脏中,心起着统帅作用,即“夫心者,五藏之主也。”

      从哲学角度最早又最全面论述五脏定位说的要算《淮南子》。它说:“形体以成,五藏乃形。是故肺主目,肾主鼻,胆主口,肝主耳,外为表而内为里,开闭张歙,各有经纪。”〔10〕它明确而具体表述了肺、肾、胆、肝、心各有所司。《淮南子》为什么要把人的心理活动定位于“五脏”呢?因为在它看来,“五藏者之人精也”〔11〕。把五脏看成是藏精之所。因为有“五藏”才使“精神盛而气不散矣;精神盛而气不散则理,理则均,均则通,通则神,神则以视无不见,以听无不闻也,以为无不成也。”〔12〕汉代的另一思想家王充是通过观察人的自然损伤来论述五脏定位说的。他认为人之所以聪明智慧是因为人含有“五常之气也”〔13〕,因为有五常之气的存在,所以“五藏”在形体之中。如果“五藏”不伤,“则人智慧”〔14〕;如果五藏有病,“则人荒忽。荒忽则愚痴矣”〔15〕。显然,王充把生命、智慧定位于“五脏”,完全忽视了脑的作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