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家庭代际支持观念与群体差异 ——兼论反馈模式的文化基础变迁 刘汶蓉 当代中国家庭亲代与子代之间依然保持着较强的团结意愿,赡养父母的责任意识也依然较强。但同时,孝文化中的情感因素上升、权威关系下降,代际生活安排上的选择性增强,是一种带有较强个体主义价值观特征的家庭主义观念。同时,为子代无限操心的观念相对淡化,这一结果暗示,不仅子代,也包括亲代在内的当代中国人对个人主体性、情感和自由等需求有所提高。从反馈模式的文化基础看,没有了代际间的无限责任伦理,反馈模式也就失去了代内均衡的心理基础。需指出的是,当前文化价值观念和生活现实的差距会增大亲代的心理落差,影响亲代的代际公平感和对代际关系的满意度。基于权威的“顺亲”观念式微,子代“不听话”挫伤了父母对子女的满意度。这些因素共同构成了损害代际情感、影响代际和谐的原因。 摘自《当代青年研究》(沪),2013.3.5~12 论中国和平崛起背景下青年学生理性爱国 张加明,巩政 理性爱国是以理性为指导,人们对热爱国家的朴素感情进行理性反思,将对国家民族的强烈感情与国家民族发展进步的规律性认识相结合,而形成的以实现国家利益最大化为最终目的的爱国思想与行为。而当前青年学生非理性爱国的行为主要有以下几种:泄愤式指青年学生图一时之快,以发泄愤怒、释放情绪为出发点的爱国情感表达方式;排外式是一种以抵制特定国家商品和文化为目的的情感表达方式;黩武式指的是主张用武力手段解决我国与其他国家的一切纷争与冲突,并且认为运用政治的、外交的、经济的手段解决纷争是政府一种软弱的情感表达方式;盲从式指的是不经过思考,没有自己的爱国主张,而盲目跟从他人来表达自己爱国热情的情感表达方式。其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历史原因——屈辱的近代史给青年学生造成的心理阴影;教育原因——爱国主义教育不完善导致青年学生爱国能力不够;个体原因——思想不成熟导致青年学生爱国缺乏智慧和理性。 摘自《湖北社会科学》(武汉),2013.6.184~186 青年社会心理的结构张力与优化完善 ——读沈杰《青年对社会变迁的反应》 田杰 就国内的情况来看,关于青年社会心理的研究著述成果颇丰,但专注于青年社会心理变迁的比较有系统性的学术研究成果并不多见。沈杰最近出版的《青年对社会变迁的反应:现代化进程中青年社会心理的变迁》(以下简称《变迁》)一书,在某种意义上填补了这方面的空白。《变迁》将问题主要集中在世代、价值观、观念与心态三个方面展开论述。对于如何把握划分世代的标准,该书提出“以关于青年的本质规定性作为其前提和基础”,体现“对于青年认识进程上历史的与逻辑的一致性”的原则,并就此而展开一系列论证。在价值观问题上,《变迁》一书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关于轴心维度上青年价值观的状态和取向的论述,提出:中国青年是“崭新价值观和现代价值体系的最早预知者、倡导者和践行者”。《变迁》从个人、人际和社会三个层面来讨论青年的观念与心态问题,并指出:青年的全面发展涵括青年社会心理的优化,社会结构的完善是青年社会心理优化的基础。 摘自《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