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校园暴力团伙形成的基础和条件 校园暴力团伙的形成往往和其他不良行为团伙一样,最早是在有不良行为背景的交友集团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暴力团伙由交友集团的成员随机组合而成,这种集团由突发事件形成的群体到形成拥有稳固团伙头目的组织是一个过程,实际情况也比较复杂。①校园暴力团伙是有着不良行为的学生同类项的集合,加入进来的少年不论有什么意图,都有着某些共同的条件和基础。 (一)家庭环境方面存在的问题 加入校园暴力团伙的学生的家庭教育态度往往是放任、溺爱或过度保护。对教师实施暴力的学生,家庭教育显示出较强的放任倾向,且经济性的鼓励较多;家长对孩子的教养失去自信,缺乏教育力;母亲对教育热心但比较啰唆,日本大多数父亲则把教育的责任全推给母亲;父母离异、父亲酗酒、母亲出走等家庭问题比较普遍;不让孩子理解现实,盲目相信自己孩子的话,在孩子面前批评学校,造成孩子对学校的不信任。②即使一些经济比较富裕的家庭也存在这样的问题。 现代型不良行为的显著家庭特征是家庭的形态和结构存在缺陷。从20世纪60—70年代开始,日本国民家庭生活越来越富裕,家庭节奏加快,生活压力也随之增大,家庭机能多少都出现了障碍,家长在教养态度上存在误解。父母对孩子日常生活、行为方面有很多不了解,保护和监督的能力不足;亲子关系方面缺乏与孩子的肌肤之亲和交流,交流也仅限于家长单方面的灌输,很难相互理解;母亲有强烈的过度干涉、过度保护的态度,有的父亲认为温柔而善解人意的父亲比严父要好,结果就造成了放任的教养态度;父母在行为上起不到榜样作用,有的父亲像空气一样不存在,没有权威;孩子对各种不能满足的欲望没能养成忍耐的品质。 在日本,这样的家庭的增多成了校园暴力滋生的土壤和温床,特别是公然对教师使用暴力,是整个社会精神面貌混乱的象征。只强调学业成绩和升学考试的家长,使面临升学压力的初中生产生长期的不安感和劣等感,整日烦恼,对以后的生活不敢抱有希望。小田晋在文章中做了如下分析:“实施校园暴力的学生,在家里得不到父母在物质和情绪上的忍让,因此他们把本来应该向父母发泄的情感转移到老师身上。这样就使教师承担了自恋的时代、社会和家庭所造就的学生们的病态问题。这时,校园暴力学生的态度就是骄横地攻击、没有爱的能力、丧失了敬畏的能力,想要让他们得到同化、敬畏、内化价值观非常困难。”③这一分析比较准确地把握了家庭与学生问题之间的关系,以及家长应该负有的责任。 (二)学校指导方面存在的问题 发生校园暴力的学校一般存在对问题学生的指导和控制能力弱化、抑制不良学生的能力低下等问题。暴力团伙产生的不良行为作为校内问题进行个别处理的方法,对团伙的威慑力不足;学生指导工作缺乏一贯性,有的学校一味尊重班级和年级的主体性,全部委托给班主任和年级主任去管理,对问题学生的全校性指导不足;指导教师的步调不一致,不能发挥坚如磐石的机能,管理层和教师之间、教师相互间、教师和家长之间围绕问题学生的意见不统一,结果使校内指导非常混乱;没有理解学生心理,一个问题没有解决,另一个问题又产生了,最终对学生的指导经常半途而废,对全年级的学生指导也只是粗略带过;司法教养措施滞后,丧失了与相关机构进行联络与协作的机会。 青少年学生最大的问题是对学校不适应,总想逃出学校生活。产生该问题的原因是学习行为上的问题、个人的性格、行为的适应能力等内因,与身体性的问题、校内外的朋友圈子、教师、家庭、亲子的问题等根深蒂固的人际关系等相互作用。学生往往热衷于放任地生活,如果受到管制就会反击,显示出以自我为中心的欲望太强,情绪波动太大,缺乏责任感、自制力和忍耐力;缺乏学习的欲望、必备的能力不足、学力水平低,缺少学业方面的目标和规划,对升学没兴趣;经常出现厌学、扰乱课堂秩序、无理由外宿、离家出走、吸烟、粗暴行为、盗窃、乱用香蕉水等问题行为。特别是对教师实施暴力的学生中,大多是有不良行为历史,曾有过不被老师认可而受到体罚的情况,或者在幼年时期有过受到父亲家庭暴力的体验;有着强烈的对男子汉的向往,与在语言方面的表现相比,更多的是使用身体的语言来表现自己;形成团伙的倾向性较强,多与不良行为团伙保持着联系。参与团伙行动的问题学生多是因为在班集体中的地位不稳定,缺乏归属意识,认为被班集体和教师疏远、差别对待,被所属集体同化的意识和态度强烈。 (三)社会中存在的问题 在日本的都市化进程中,城市周边地区成为新兴住宅区,偶然搬到一起住的居民们缺乏共同体意识,居民的经济收入、社会地位、受教育水平的不同,导致新旧居民的教育观念产生分歧。在基本的人际关系方面,少年们大多有愿望得不到满足、被疏远等不适应感,缺少同一化的对象。因此,很多有类似的背景和思想倾向的同学相互帮助,结成伙伴,并为了满足各自被压抑的认知、同一化、新经验、更有力量、归属感等基本要求而团伙化。但是这种团伙与同年龄段的一般少年伙伴不同,因为在基本条件和背景方面有着种种的负面因素,易产生攻击性,大多都容易对把自己排除在家庭、学校和社会之外的事物产生反抗性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