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志愿者行动与团青关系重构

作 者:

作者简介:
郑长忠,复旦大学 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上海 200433 郑长忠,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副教授,上海市党的建设理论与实践创新研究基地(复旦大学)副主任,复旦大学青年组织与公民社会研究中心主任,政治学博士,主要研究中国政治、青年组织与公民社会。

原文出处: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内容提要:

青年志愿者行动的内在原则成为了共青团在新的历史时期的行动逻辑之一。市场经济深化和网络社会生成使青年生存形态发生了变化,要求青年志愿者行动在整合对象上必须从单位化青年和原子化青年向自组织化青年拓展。党中央关于社会管理创新决策的提出为青年志愿者行动提供了体制内的政治合法性。这就要求共青团必须从工作内容、组织诉求和价值引领三个方面推动青年志愿行动进一步发展,从而使青年志愿者行动作为密切团青关系重要机制的功能在新的条件下得以有效实现。


期刊代号:D421
分类名称:青少年导刊
复印期号:2013 年 09 期

字号:

      中国共青团的青年政治组织身份决定了由其推动的青年志愿者行动具有政治和社会的两重属性。政治性体现为,共青团通过开展青年志愿者行动,成功地寻求到与市场经济相契合的行动逻辑,从而为构建市场经济背景下的团青关系奠定了良好基础。社会性体现为,共青团通过开展青年志愿者行动,满足了多元社会对公益、利他等精神的需求。青年志愿者行动政治性的实现必须以其社会性为基础,而其社会性的具体实现形式却随着社会变化而不断变化,从而导致其政治性的实现形式也应随之变化。另外,共青团处于中国政治体系空间内,其行动逻辑和创新举措不仅受自身发展逻辑所决定,而且还受到党的政策等因素的影响。当前,中共中央关于社会管理创新的决定就是共青团推动青年志愿者行动进一步发展的体制内的推动性力量和合法性基础。由于社会管理创新精神与青年志愿者行动进一步发展的自身逻辑具有内在一致性,从而使这一决定成为共青团通过推动青年志愿者行动发展以重构团青关系的一次良好的契机。为此,我们认为有必要对青年志愿者行动发展的内在机理以及发展方向进行梳理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全面推动青年志愿者行动发展的思路。

      一、团青关系重构与共青团行动逻辑转换:青年志愿者行动的政治功能

      1993年12月共青团十三届二次全会通过了《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程中我国青年工作战略发展规划》,决定实施青年志愿者行动,其目的就是为了贯彻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因此,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判断:青年志愿者行动是共青团为了适应市场经济所采取的一项措施。后来的实践也充分展示出其内在的政治功能,其中,最突出的一点就是使共青团行动逻辑发生了转换,从而为构建符合市场经济下青年生存形态的团青关系奠定了基础。

      (一)青年生存形态与共青团行动逻辑:团青关系构建的内在机理

      中国共青团是在党团关系与团青关系两个权力关系维度中生存与发展的。其中,党团关系决定了共青团组织形态的存续必要,团青关系决定了共青团组织形态的实现方式。在党团关系中,党组织是决定因素;而在团青关系中,青年是决定因素。对于团青关系来说,青年的生存形态又是青年因素中的关键。青年生存形态变化将导致青年行动逻辑发生变化,甚至对与各类社会组织或政治组织之间关系的态度也将发生变化。对于共青团来说,如果青年生存形态发生变化,就可能导致曾经与之相适应的共青团组织形态变得不适应,从而使共青团与青年之间的关系在认同度和密切度上都可能受到影响。这就要求共青团必须根据青年生存形态的差异性,调整自身行动逻辑,并在此基础上构建相应的组织形态。

      1949年青年团重建之后,党团关系就得到完全理顺并得以牢固确立,解决了共青团组织形态的存续问题。但是,建国之后,团青关系问题却不断被提出,根本原因之一就在于社会结构变化所导致的青年生存形态不断发生变化。具体来说,由于社会结构变化使青年先后经历了单位化、原子化和自组织化的生存形态,特别是21世纪以来,这三种青年生存形态还同时并存,这就意味着青年生存形态不仅先后发生了巨大变化,而且在当前整个青年生存形态还十分复杂。为了维护团青关系,共青团就必须不断推动自身发展,使自身行动逻辑能够跟上青年生存形态的变化和发展。

      (二)学雷锋活动与共青团行动逻辑:计划经济时期团青关系的本质规定

      如果对团青关系进行分析的话,我们会发现,这一权力关系实际上涉及几个方面的内容:权力主体内容,权力主体相对分量,权力运行方向和权力主体之间的认同状态等。如果青年生存形态发生变化,那么,团青关系中上述所涉及的四方面内容都可能发生变化。为了维系并推动关系的紧密化,作为权力主体另一方的共青团也应该就这四方面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从而为新的关系内容形成奠定基础。我们将在权力关系相对稳定的状态下,某一方权力主体在关系内容要素中所体现的相应特点,称为权力主体的行动逻辑。由此我们就可以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在由青年生存形态变化而引起青年行动逻辑调整时,为了使团青关系得以维系,共青团的行动逻辑也应该发生变化。青年处于某一种生存形态下,共青团就应有相应的行动逻辑。诚然,行动逻辑可以贯穿于共青团工作的各方面,其中,共青团为了倡导需要在实践中所提出的某一种典型性行动或活动,集中体现了其在这一时期的行动逻辑。

      在计划经济体制背景下,单位社会是通过政党组织建构起来的,政党组织网络成为社会的组织化基础,基层党组织成为每一单位的全方位的领导核心,而作为政党青年组织,共青团与青年之间有着高度利益相关性,青年处于与党团组织和单位有着高度依附性的单位化状态。为了适应计划经济体制和单位社会体制,1962年,团中央推出“学雷锋活动”①,这一活动在充分反映单位化青年生存形态的基础上,不仅体现了团青关系中组织在先的行动逻辑,而且也为当时社会建设和意识形态建设提供了一个现实的操作内容,从而受到了党中央和社会的一致认同。

      (三)青年志愿者行动与共青团行动逻辑:市场经济时期团青关系的本质规定

      改革开放的深入,特别是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导致了计划经济体制退出和单位社会体制衰微。在此背景下,青年的主体性得以强调和发展,同时,青年特别是职业青年更多的是通过契约方式与职业共同体发生关系,因此,青年的生存形态就呈现出原子化的状态。青年生存形态的变化,内在需要一种与市场经济背景下青年生存形态和行动逻辑相匹配的机制,作为构建共青团与青年关系的基础,同时,也要求共青团必须改变自身行动逻辑。为此,在1993年团的十三届二中全会上,共青团中央推出了“青年志愿者行动”方案。青年志愿者通过招募方式产生,因此,在行动逻辑上体现为招募方与被招募者之间主体平等与双方合作的特点。随着实践的深入,青年志愿者行动成为共青团一项重要品牌项目,并且受到全社会的接受和认可,现在已经成为社会建设的一个基础性内容。这就说明,青年志愿者行动体现了市场经济背景下能够反映时代精神和青年生存形态的构建团青关系的一种机制,反映了新时期共青团的行动逻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