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马克思对黑格尔逻辑学的创造性转化

——以马克思《博士论文》为例

作 者:

作者简介:
鲁克俭,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北京 100875。

原文出处:
哲学动态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B1
分类名称:哲学原理
复印期号:2013 年 08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中图分类号]B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8862(2013)06-0011-06

      马克思是否有“逻辑学”?这一提问蕴含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马克思在世时是否有写作逻辑学的心愿和计划?王东教授通过对史料的梳理,对此问题做了肯定的回答。①第二个问题是马克思生前没有完成的逻辑学是怎样的?恩格斯和列宁最早开始通过对黑格尔逻辑学的“颠倒”和改造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进行构建,概括和总结出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②和若干对“范畴”。卢卡奇强调的是总体性辩证法,它来自黑格尔,不过是对黑格尔唯心主义总体性的“颠倒”。卢卡奇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构建虽然在列宁之后,但他在写作《历史与阶级意识》时正流亡维也纳,不可能读到列宁的《哲学笔记》。因此,可以说卢卡奇和列宁不约而同地在做着类似的工作,而其促动因素都是第二国际理论家(包括普列汉诺夫)的历史决定论。以阿瑟为代表的当代英语世界的“新辩证法”学派,自称是卢卡奇开创的“黑格尔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新变种。他们干脆把马克思的《资本论》看作是对黑格尔《逻辑学》的直接运用。③

      在我看来,马克思的逻辑学并非对黑格尔逻辑学的简单运用④。马克思在写作《博士论文》之前,已经形成了自己的有别于黑格尔的逻辑学。马克思的《博士论文》可以说是运用自己的逻辑学来对伊壁鸠鲁哲学(残篇)进行体系化重建的尝试。⑤因此,通过对马克思《博士论文》文本的深入解读,可以把马克思作为前提但隐而不露的逻辑学提炼出来。⑥

      一 “从现象(现实)上升到概念”、“从概念返回到现象(现实)”

      表面上看,马克思在《博士论文》中大量使用了黑格尔逻辑学的范畴,包括存在论、本质论、概念论中的范畴,这很容易使人联想到马克思只是简单地运用黑格尔的逻辑学来对伊壁鸠鲁的哲学进行体系化重建,从而把马克思看作是尚未走出黑格尔的客观唯心主义者。我认为,马克思《博士论文》中的哲学立场是唯物主义自我意识哲学⑦。要强调一点,即马克思此时虽然尚未像费尔巴哈那样对黑格尔哲学进行批判⑧,或者说马克思尚未站到费尔巴哈的哲学立场上⑨,但马克思受费尔巴哈的部分影响而摒弃黑格尔的“绝对理念”、“绝对精神”等客观唯心主义因素,应该说是没有疑问的。

      众所周知,黑格尔的逻辑学是围绕“绝对理念”、“绝对精神”展开的首尾相接、自我封闭(即圆圈)的哲学体系。马克思的逻辑学取消了绝对理念,于是现实世界(首先是自然)就成为起点和终点,而其中介就是“概念”。马克思没有取消“中介”,没有直接诉诸自然,于是仍然保持了逻辑学的外观。

      在马克思看来,哲学首先是从现象(现实)上升到概念,然后以概念来“解释”现象(现实)的理论活动。“哲学家在他所规定的世界和思想之间的一般关系中,只是为自己把他的特殊意识同现实世界的关系客观化了。”⑩如果说伊壁鸠鲁是从现象(现实)上升到原子的概念(或原子论哲学),并以此来解释现象(现实),那么黑格尔就上升到了理念的概念(或逻辑学),并以此来解释现象(现实)。但是,黑格尔从逻辑学到自然哲学的过渡面临着困难(11),至少在受到费尔巴哈的批判之后,黑格尔逻辑学的客观唯心主义受到了严重质疑。实际上,青年黑格尔派当时的主要批判对象就是宗教神学。马克思在写作《博士论文》时,他的老师和朋友鲍威尔尽管未将矛头指向黑格尔,但当以鲍威尔为首的青年黑格尔派把黑格尔解释成无神论者(12),把黑格尔的绝对理念“自我意识化”的时候(13),绝对理念、绝对精神显然是他们不赞同(14)并悄悄丢弃的东西。因此马克思只会赞同哲学上升到“主观概念”,然后就开始朝现象(现实)返回。伊壁鸠鲁的原子论可以说达到这个标准,而德谟克利特则有所欠缺。

      从《博士论文》的文本来看,马克思首先将伊壁鸠鲁的原子概念与德谟克利特的原子概念做了区分。马克思在理解和把握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时,充分运用了休谟和康德哲学的思想资源(15)。在马克思看来,德谟克利特的原子概念是实证经验科学即知性抽象的产物(16),它所体现的原则没有现实性,没有实存;原子论只能算是一种来自现象世界并解释现象世界的“假设”。因此,感性现象与原子的关系并非现象与本质的关系(17),它们分属两个不同甚至对立的世界。(18)原子属于必然性的世界,它保证了有限世界的相对必然性;现象世界是充满偶然性(19)和人的“主观假象”的世界,也是具有独立现实性的世界(20)。于是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假设就从外面将必然性注入偶然的现象世界(21),前提是不断进行经验观察。因此,与其说必然性是客观的(22),不如说德谟克利特是以“必然性”来解释客体(23)。

      与其形成对照的是,伊壁鸠鲁的原子概念是理性的具体概念,它是来自感性世界的抽象(24)。原子概念与抽象的可能性(即偶然性)相伴,因此伊壁鸠鲁的作为自然哲学的原子论,就为具体的物理现象提供了各种可能的解释,但前提是解释不能与感性知觉相矛盾(25)。

      另一方面,与德谟克利特的原子不同的是,当伊壁鸠鲁的原子概念返回现象(现实)的时候,“纯粹的原子概念”(26)所包含的“实存(Existenz)与本质”的矛盾(27)得以客观化(外化),原子就成为具有质的规定性(28)的单个原子(29),成为定在(30)。单个的原子在排斥(31)和聚集中产生(entstehen)出现象世界(erscheinende Welt),于是本质世界就显现为现象世界,显现为感性空间中多样性的客观现象。在这个过程中,自我意识的“时间”形式起着类似康德“先验直观形式”的作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