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入迁到外流:清代镇番移民研究

作 者:

作者简介:
潘春辉,西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 兰州 730070

原文出处:
历史档案

内容提要:

同一地区在特定时期内同时具备人口大量迁入与外流特征者较为少见。清代的镇番县则是人口迁入与移出皆十分明显的地区,移民色彩极为浓厚。清前期,在政府经略西北的大背景下大量内地移民移入本县,成为该县人口的主体。清中后期,在政府号召移民新疆、土地及水源不断减少等因素的影响下,该县又成为人口大量外迁的地区。清代镇番县的移民问题在西北地区的人口迁移历史中具有典型性。


期刊代号:K9
分类名称:地理
复印期号:2013 年 04 期

关 键 词:

字号:

      历史上西北地区人口的大规模移动,往往来自于外力推动,如战争、灾荒以及政府的政策导向等,而同一地区在特定时期内同时具备人口大量迁入与外流特征者较为少见。清代的镇番县则是人口迁入与移出皆十分明显的地区,移民色彩极为浓厚。镇番县,即今天甘肃省民勤县。该县位于河西走廊东北部、石羊河下游,其东、西、北三面分别与腾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毗连。明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设镇番卫,清雍正二年(1724年)改县,属凉州府。该县“僻处偏隅,介居沙漠”①,明末清初之际“地广人稀”②。清前期与中后期该县移民人口出现较大起伏。清前期,在政府经略西北的大背景下,在移民屯垦的浪潮中大量内地移民移入本县,成为该县人口的主体,并对当地社会面貌等产生重大影响。清中后期,在政府号召移民新疆、自然灾害、土地及水源不断减少等因素的影响下,镇番县人口不断外移,使得该县又成为人口大量外迁的地区。清代镇番县的移民问题在西北地区的人口迁移历史中具有典型性。对此,学术界已有一些讨论,但总体上仍缺乏对清代镇番县移民问题的专门系统论述,而从移入到外流这一取向对清代镇番移民问题的研究尚付阙如③。本文利用档案资料及河西地方文献对清代前期镇番县人口的移入与中后期人口的迁出现象进行探讨,分析人口移入与迁出这一趋势的产生及其影响,以期深化对清代西北地区的移民问题、边疆政策及环境变迁等问题的认识。

      一 入迁:清代前期镇番县的人口移入

      据文献记载,镇番县初无定居农业人口,“是县古无定民”④,其人口主要来自各类移民。最初自发而来之移民多为从事畜牧业者,“是时镇邑无县治,亦无熟田,民人徙此,惟畜牧而已”⑤。至明代“洪武初,始迁内地民人以实之”⑥,自此镇番县人口开始有所增加。清代多次用兵西陲,重视经营西北,河西走廊以其重要的军事地理位置而备受关注,“盖以用兵西陲,饷运悬远,必先兴屯足食,乃可以言进取”,于是东起镇番柳林湖、昌宁湖,西至敦煌、安西,皆“募民给田,开渠筑路,发农器牛畜,借籽种以及耕种分余之制,所以便民裕军者”⑦。大规模的移民屯垦活动在河西走廊展开,大量荒弃地亩照凉州柳林湖屯田之例,招募流寓民人及营兵不入余丁册之子弟承种⑧。同时政府实施一系列移民优惠政策,为移民借贷籽种、口粮、牛具、银两等。如雍正十二年在镇番县柳林湖等垦区,“岁给老农口食银五百四十两,并借给工本、牛具、籽种以资耕作”⑨。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大量外来人口移入镇番,日益成为镇番县人口的主要组成部分。

      1.移民的类型

      清代镇番县的移民主要为拓垦移民。雍乾时期镇番开屯,拓垦迁移者纷至沓来。“清以来,邑人屡有开垦柳湖之请……迨雍正二年廷准开拓,于是柳湖沸沸然。余族之一族,今居东渠,盖雍正时迁往拓垦之一者耳。”⑩雍正四年春,李海风等72户农民“自青松堡迁徙柳林湖屯田”(11)。雍正五年,官府移民160人至镇番定居,有司发给试种执照及牛马车具等物,令其垦荒种植(12)。乾隆间柳林湖开屯,祖籍江南滁州的王氏家族徙居于镇番中渠始元沟(13)。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镇番县清查户籍时,查出该年外来移民中“八户系流乞,番民二户,皆系游方僧徒,置有田产者二十七户”(14)。即除去流乞与游方僧徒,从事农耕与置有田产者占当年移民数的84%。李万禄对其收览的28部民勤县家谱考证,民勤入迁户民的祖先皆为明清两代移来本县的屯田兵民,分别来自陕西、山西、河南、江淮和甘肃东部等地(15)。

      清前期镇番移民中亦有不少贸易经商者。这些贸易之人出自“晋商”者较多,如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镇番县元宵节赛灯会,外来商民皆技高一筹,其中“有李道民者,取沙竹篾片制鱼蟹鹰鹄,其状栩栩。走马灯尤精善,彩绘《水浒》、《西游》人物,衣冠行止,盎然成趣,观者啧啧称绝。王复礼者,亦晋人,以沙枣巨枝结扎成树,悬玲珑灯笼数百枚,繁星点缀,灯花耀眼,成一时之胜景”(16)。还有记载称,嘉庆二十年(1815年)晋商樊奎润“于县城南街捐资修建晋西会馆,自任馆长。八月十五日邀同乡聚会,李令亲诣致贺”(17)。可见镇番县居住着不少来自山西的商人。此外,还有来自四川、安徽、河北以及南方各地之贸易者。如山海关人查勇“贸易徙镇,因家与焉”(18)。再如裴姓富商“亦蜀人也”(19),南人张宗琪“贸易至镇”(20)等等。

      除去垦田与贸易者,清代移居镇番的少数民族人口亦不在少数,如康熙四十八年镇番县调查县属外来移民中的少数民族,“蒙人为多,次则回,再则番(藏民)。番人皆僧尼,分居城内、苏山、枪杆岭山处”(21)。乾隆二十四年镇番县清查户籍时,查“有外民四十二户,回民二十户,番民二户”(22)。该年移入镇番的回民与番民占外来移民的三成。

      清代镇番县之移民种类较多,除上述垦殖等移民外,还包括戍守的士兵定居在此者、避乱迁移而来者,以及改官调任者等。如何相之祖何海潮“从戎至镇,因家与焉”(23);再如“额济纳依处汉民暴动,邑人孙玉成率近千人众越境归镇”(24);“张公祖籍山西平阳府襄陵县,至六世永岐迁家于镇”(25);又如祖籍江南滁州凤阳之王文卿因官迁至此地(26)等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