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订日期:2012-12-12 1 引言 城市人口地理研究可以追溯到人文地理学大师拉采尔的《人类地理学》和白兰士的《世界人口的分布》。20世纪50年代左右,西方学者经过大量的研究实践,逐渐摸清了城市人口密度往往随“至城市中心距离”的增加而呈减小趋势的规律,提出了单核心城市人口空间模型[1]。之后,随着西方城市人口和就业的空间扩张,“边缘城市”[2]、“郊区磁力中心”[3]、“郊区次级就业中心”[4,5]等不断兴起,有的大城市还表现出明显的多核心特点,人口地理学家们又将注意力转移到基于城市人口分布的多中心空间结构,出现了一系列单核心修正模型和多中心模型[6-11]。80年代之后,这一研究逐渐在全球范围内展开,除美国和西欧外,以色列、墨西哥等国的大城市也成为研究焦点[12,13]。 当前,中国正处在快速城市化阶段,大城市凭借其在经济社会生态系统中的“顶端优势”,已成为中国人口增长最热的区域[14]。然而大量新增人口的涌入,使得它们早已突破传统的人口集中阶段,越来越多的人口不得不选择在郊区定居,导致其人口高密度空间也由市中心不断向外扩张[15-19]。那么,中国大城市是否会出现类似西方大城市的多中心化现象呢?目前关于这方面的定量研究还较少,除了北京、上海、杭州等大城市外[20-24],其他城市的案例研究还尚未见报道。基于此,本文以南京都市区为例,分析其近十余年来人口空间扩张趋势及多中心化特征,以求加深对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大城市人口空间分布演变规律的认识和了解,为结合实际制订大城市人口空间发展战略提供科学依据。 2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来源 2.1 研究区概况 南京是江苏省会,长三角西部中心城市,下辖玄武、白下、建邺、鼓楼、秦淮、下关6个城区,雨花台、栖霞、江宁、浦口、六合5个郊区和高淳、溧水2个郊县,总面积6000多k
。20世纪90年代以来,南京市户籍人口保持年均约10‰的增长速度,而外来暂住人口也一跃增长到2005年的90多万人。在空间上,南京市通过调整行政区划,使得六个城区的面积由76.3k
扩大为186.7k
,城市开发重心开始跳出老城并不断向外转移。新世纪以来,南京又以“十运会”为契机,实施了“一疏散、三集中”(疏散老城人口、工业向园区集中、建设向新区集中、大学向大学城集中)行动,“一城三区”(河西新城区、仙林新市区、江宁新市区和浦口新市区)成为南京城市发展的重点区域。 2.2 空间划分 大城市在空间上通常可以划分为中心区、近郊区、远郊区等地域圈层,有时还包括一部分乡村地区。其中除去乡村以外的城市地域又可称为都市区,是城市人口分布变化最剧烈的区域,也是本文的重点研究范围。三大圈层中最难确定的是中心区,中心区的确定应减少任意性.并且要能与西方的中心城市概念基本接轨。按照周一星等[25,26]的界定,中国大城市的中心区应当是当地人们概念里的老城区或1949年前夕的建成区,或与原城墙包围的地域相当。南京拥有中国保存最完好的城墙,它所包围的区域是南京人心目中“老城”的地域范围。因此,本文将城墙以内的老城作为南京市的中心区(图1)。 (1)中心区:由于南京市城墙横跨鼓楼、玄武、白下、秦淮4个城区,故中心区的确定必须打破现有的区级行政界线,以街道为单元进行重新组织。这样,中心区就包括了鼓楼区的华侨路、宁海路、中央门、挹江门、湖南路5个街道,玄武区的新街口、梅园新村、玄武门、后宰门4个街道,白下区的淮海路、洪武路、建康路、瑞金路、五老村、大光路、朝天宫、止马营8个街道,秦淮区的夫子庙、双塘2个街道,共19个街道,面积为43.6k
。
图1 南京市地域圈层划分示意图 Fig.1 Different zones of Nanjing (2)近郊区:参考最新一轮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中主城区的规划范围,结合南京市2000年城市建设用地分布情况,近郊区外限是长江和绕城公路,大致与距离市中心新街口10km的缓冲区相符,包括下关区全部6个街道,建邺区除江心洲乡以外的4个街道,雨花台区除板桥、西善桥、铁心桥3个卫星镇以外的5个街道,以及鼓楼区的江东、莫愁2个街道,玄武区的锁金村、玄武湖、红山、孝陵卫4个街道,白下区的光华路、苜蓿园2个街道,秦淮区的中华门、秦虹、红花3个街道和栖霞区的迈皋桥街道,共27个街道,面积为972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