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F06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292(2013)01-0035-04 一、引言 健康城镇化是保持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社会和谐稳定的主导战略。在十八大报告中再次强调这一战略。城镇化既包括城镇空间的扩展、城镇基础设施的改善,也包括城镇人口的相应增加及人们对城市文明成果的分享。城镇空间的扩展和城镇人口规模保持一致性是和谐健康城镇化的基础。但是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城镇建设用地迅速增加,城市建成区面积快速增长,城镇空间扩展速度远远高于人口的增长速度,这种城镇空间扩展与人口数量增长失衡的城镇化,与一个人的发展只注重身体外形而忽视气质内涵无异,是不完全的城镇化,其后果是城镇化的发展对人口的合理吸纳及分布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不完全的城镇化道路还导致农村人口不能分享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的成果,二元经济结构难以改变,收入差距无法缩小,这与国家提出的和谐城镇化目标相悖,影响全社会的和谐稳定。因此,剖析我国目前城镇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出台健康城镇化的应对之策,通过城镇化的健康发展促进人口空间合理分布,进而促进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及实践意义。 二、人口空间分布与城镇化发展中的主要问题与矛盾 (一)城镇空间增速与城镇人口增速不一致 1990~2008年,中国城镇建设用地由1.3万平方公里扩大到近3.6万平方公里,城镇用地规模弹性系数(城镇用地增长率/城镇人口增长率,或人口城镇化土地节约度)从1986年的2.13增加到1991年的2.28;1995~2004年,中国城市用地规模增长弹性系数平均为1.78,其中2002年城市用地规模增长弹性系数最高达到2.89,已大大高于1.12的合理水平。通过大规模“圈地”,我国城镇在空间上实现了“摊饼式”的快速扩张。 在城镇空间迅速扩张的同时,人口的城镇化却非常滞后。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我国流动人口已达到2.61亿,约占全社会劳动力总量的1/3。据相关研究,今后城镇化发展过程中,人口流动将呈现三种态势:一是流动人口规模还将继续增加。如果我国人口流动迁移政策没有大的变化,预计到2050年流动人口可达3.5亿左右,绝大多数流动人口的流入地无疑是城镇地区。二是流动人口的分布逐步从以东部沿海城镇带为中心,转为以内陆城镇群为中轴,以西部中心城镇为集聚点的三重人口流动分布格局。三是人口流动由生存型向发展型转变。流动人口逐步年轻化,受教育程度增高,在流入地长期居住倾向明显,对生存与发展权利的诉求也将愈加强烈。这些态势决定了城镇必须要相应地吸纳一定数量的流入人口,否则不仅城镇不可能健康发展,全社会的稳定也将受到影响。 (二)流动人口目前的生存状况不利于其在城镇地区聚集 流动人口是未来城镇化发展的主力军之一,并且他们中大多数有进城落户的强烈愿望,但其目前在城市微薄的收入、不完善的社会保险及子女与城镇儿童比较起来不平等的教育机会等,决定了他们很难融入城市并成为城市居民。据国家人口计生委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司2009年在北京、上海等五个大城市的调查,流动人口劳动力月平均收入为2143元,其中有一半的流动人口月均收入不到1700元,约1/10的流动人口月均收入低于1000元。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险不完善,只有30.0%的人有工伤保险,48.7%的人有医疗保险、22.7%的人有养老保险,有失业保险、生育保险及住房公积金的人分别占6.5%、3.2%和2.6%。这些情况在中小城市的流动人口中表现得更加严重。在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方面,只有69.0%的适龄子女在公立学校就读,且初中适龄子女在城市学校接受教育更加困难,由于户籍制度的限制,在城市学校接受高中教育的流动人口子女更是凤毛麟角。 (三)城镇体系不合理导致人口分布不合理 合理的城镇体系不仅能促进经济的发展,而且也能促进人口在空间的合理分布。所谓合理的城镇体系,是指大中小城市(镇)协调发展。目前我国的城镇体系不合理,主要体现在直辖市和省会城市人口规模巨大,交通、学校、医疗等基础设施超载,环境污染严重等;而中小城市由于基础设施落后对人口集聚的吸引力不足,规模效益低下。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方面看,我国二元结构明显,从城镇体系方面看,目前我国城镇体系二元结构同样突出,表现在直辖市、省会城市等大城市人口规模过大,而中小城市(镇)人气不足。 近年来大城市流动人口规模较大,以北京和上海两个城市为例,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2010年北京市总人口已经达1961万,其中居住半年以上的流动人口突破704万,约占总人口的35.9%;上海市总人口2220万,其中居住半年以上的流动人口突破829.8万,约占总人口的37.34%。如果将居住半年以下的流动人口也计算在内,则流动人口所占总人口的比例更大。 在大城市聚集大量人口的同时,中小城市(镇)对人口的聚集能力非常微小。2007年,中国有50万以下城镇人口的中小城市418个,占城市总数的64%。全国平均城市人口还不到52万人,县城城镇人口平均为7万人,建制镇镇区人口平均只有7845人。若能实现大中小城镇体系的合理化,大中小城市有机吸纳人口,则大城市病将得到有效的解决,中小城镇的规模效益也同时得到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