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 K9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2-2104(2013)02-0011-07 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3.12.002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一改以往提了几十年的“国家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定位,将未来北京的发展目标定位于:国家首都、世界城市、文化名城,并首次提出“宜居城市”概念。新的总体规划定位中去掉“经济中心”这一提法,目的就是要避免片面追求城市的经济功能,而忽视居民生活条件和城市环境的改善。在新规划中,北京首次提出将建设成为一座“宜居城市”,但究竟如何将北京建设成为宜居城市?这是一个存在着很大分歧的焦点问题。目前,对宜居城市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宜居城市内涵、影响因素、判别标准、综合评价模型、空间分异特征以及提升对策研究等。国外Evans P[1]、Hahlweg D[2]、Timothy D Berg[3]等提出宜居城市的内涵及界定标准,以上学者对宜居城市的定义大多包含自然环境、城市形态和市民生活等方面,但对宜居性和宜居城市并没有统一的定义;宜居城市评价方法方面可划分为主观评价方法[4]和客观评价方法两大类,前者主要通过问卷对市民进行调查从而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后者主要通过 GIS软件对空间数据进行分析计算从而建立定量指标体系[5]。国内城市宜居性判别标准方面,袁锐提出城市宜居性判定的6大标准,包括城市经济发展程度、城市社会和谐程度、城市文化丰厚程度、城市生活舒适程度、城市景观宜人程度、城市公共安全程度[6]。在城市宜居性综合评价及空间分异特征研究方面,周志田,王海燕认为中国适宜人居城市至少应在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潜力、社会安全保障条件、生态环境水平、市民生活质量水平和市民生活便捷程度6个方面来体现,并据此设计了中国适宜人居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对我国50个城市的适宜人居水平进行测度和排序分析[7];孟斌,尹卫红等利用近万份的实地调查问卷,采用空间插值、空间相关性分析等空间分析方法,研究了北京市区宜居城市满意度的总体特征和空间自相关特性[8];余猛,吕斌以典型传统旧城区北京市东城区为例,在总结其环境建设现状的基础上,提出具有东城特色的宜居城区环境建设指标体系,并对东城宜居城区环境建设中的问题提出具体的对策建议[9];谌丽、张文忠等以2006年大连市大规模调查问卷为基础数据,运用数理统计和GIS分析手段,对大连的城市宜居性的综合水平和各要素进行了评价[10]。从以上综述分析可以看出,以上学者对城市宜居性的评价模式基本是一致的,在建立相关指标的基础上,通过主成分分析或者问卷调查对城市宜居性进行综合评价,但目前关于宜居性空间差异性研究较多,针对性提升对策研究较少。鉴于以上研究背景,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及ArcGIS空间分析方法,建立城市宜居性综合评价指标及模型,选取北京城六区及周边重要居住区为研究对象,基于“生活北京”、“安全北京”、“健康北京”、“舒适北京”、“便捷北京”的宜居之都建设模式,对北京市城市宜居性进行空间分异评价并针对性提出以“六化北京”为基础的宜居之都建设路径。 1 研究区范围及数据来源 2010年北京市对城市行政区域进行了合并调整,将崇文区及东城区合并为东城区,西城区和宣武区合并成西城区。为了提高研究的精度及典型性,本研究选取东城区、西城区、朝阳区、海淀区、丰台区、石景山区六个城区为研究对象,同时,为了反应北京市城市快速发展的特点,将昌平区的回龙观、天通苑两大居住区以及未来重点建设区域大兴黄村、亦庄新城和通州新城纳入研究区域。以上区域面积约为1400k
,涉及130多个街道(乡、镇),常住人口约为1200万人,是北京经济与文化最为发达的区域,涵盖了首都城市功能核心区和城市功能拓展区。本研究发放问卷8000份,实际有效样本6971份,在获取了大量第一手调查数据的基础上,了解公众对北京宜居城市建设内容、重点的需求。本研究的问卷调查对象主要考虑以下两个因素:第一,调查的主要研究对象为北京市常住居民,按照国家人口普查统计标准,仅包括居住在北京半年以上的居民,不包括短期停留或来京旅游以及务工不足半年的居民群体。第二,调查方式以抽样调查和实地访谈为主,具体又采用等距随机抽样、分层抽样、交叉控制配额(性别、年龄)抽样、方便抽样(社区拦截)等多种抽样方法相结合的调查方法,其目的是确保调查数据的准确性、代表性以及广泛性。 2 研究方法及指标建立 2.1 宜居北京判别标准 本研究认为宜居城市应该是一个空间结构合理、生活方便、居住安全、出行便捷、环境舒适的以人为本的城市。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宜居城市应该是一个空间合理的紧凑城市。包括合理的人口聚集空间、产业发展空间、生态绿地空间、未来备用空间等;第二,宜居城市应该是一个环保低耗的城市。城市产业发展应该是低能耗、水耗以及低污染物排放的综合集聚系统;第三,宜居城市应该是一个社会公平的城市。它应该具备完善、公平的购物空间、医疗设施、教育设施、社会保障、公共绿地等服务设施;第四,宜居城市应该是一个居住安全的城市。具备健全的法制社会秩序、完备的防灾与预警系统、安全的日常生活环境等;第五,宜居城市应该是一个交通便捷的城市。居民能方便地出行,城市能够为居民出行提供便捷的交通方式;第六,宜居城市应该是一个环境舒适的城市。应具有新鲜的空气、清洁的水源、干净的街区,远离各种有害物质、环境污染等的伤害[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