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上海公园与社会生活

作 者:

作者简介:
熊月之,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上海 200235)

原文出处:
社会科学

内容提要:

上海租界先后建有公园15座。近代上海还有一批公用私园,其产权是私人的,但对公众开放,功能近似于公园。这些公园与公用私园,是上海居民重要的休闲娱乐场所,也是重要的社交场所,是展示上海城市异国情调的地方,相当部分还承担着城市广场功能,对上海市民带来相当复杂的影响。外滩公园、顾家宅公园等突显西洋色彩,且长期禁止华人入内,因而成为民族歧视的标志。公园门票日票2角,季票1元,并不是很小的数字,上海相当多居民无力入园游览。上海一市三治,缺乏统一的城市规划。民国时期租界公园增多,华人公用私园衰落,是城市人口增多、密度增大、地价上涨的结果,也显示了上海公共休闲空间的复杂性。


期刊代号:K3
分类名称:中国近代史
复印期号:2013 年 08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K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5833(2013)05-0129-11

      公园简介

      近代上海租界先后建有15座公园,其中公共租界10座①,法租界5座②。这些公园中,历时较久、面积较广、影响较大的是外滩公园、虹口公园、顾家宅公园与兆丰公园,号称四大公园。近代上海一市三治,整个上海城市没有统一的市政建设规划,公共租界、法租界的公园都是自行规划、建设的。上海华界政府从晚清到北洋时期,都没有进行过正规的城市规划,没有设立过公园。南京政府时期,上海市政府曾在龙华设立血华公园(后改龙华公园),在五角场北面辟设市立第一公园,但建成没几年就毁于日军炮火。1945年有学者综合评论这些公园:

      以设备论,则第一特区所办各园,最为完备,山水树木花朵草地亭池桥梁等,皆应有尽有,并设有新式清洁之男女厕所,任人自由使用。又有酒排商店,游客渴可小饮,饥可小食,但仅备西菜,售价较外稍昂。第二特区之顾家花园,俗称法国公园,以树木美丽见长,且位处闹市与住宅区之间,故游人之多,为全市各公园冠。市办各园,因场址较小,办理未久,故草木花卉,未臻极盛,不售门票,凡衣服整洁之人,不分国别长少,均可自由进出。③

      公园之外,近代上海还有一批公用私园,其产权为私人所有,但对公众开放,其功能近似于公园,可以视为准公园。因此,本文也将其包括在内一并加以讨论。这些公用私园主要有豫园(明代即有)、申园(1882)、张园(1885)、徐园(1887)、愚园(1888)、大花园(1889)等,内以张园最为著名。

      近代上海公园与公用私园的发展与演变,与上海城市范围的扩大、人口的增多、人口密度的增大有密切关系。15个公园中,只有3个是十九世纪六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建立的,其余12个都是二十世纪建立的,其中有9个是民国年间建立的。1865年,上海华界人口密度是每平方公里980人,到1930年上升到每平方公里3441人;公共租界在1865年是每平方公里37758人,到1930年上升到每平方公里44596人。公共租界人口密度是华界十倍以上④。城市人口增多、密度加大,意味着对公用休闲空间需求的加大。这是上海公园在民国时期迅速增多的主要原因。

      另一方面,人口增多、密度加大也与城市地价上涨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若无政府的统一调控,势必导致对公用休闲空间的挤压。这从上海公用私园的衰落可以看得很清楚。徐园原来在闸北西唐家弄,后来迁移到西面的康脑脱路,原因就是原址地价猛涨,将原址置换出来从经济上看比较合算。出于同样原因,到了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先前开放的公用私园,一个个都关闭了,原址都用于开发房地产了。杨树浦大花园是二十世纪初废圮的,愚园是1916年关闭的,张园在1918年以后就不复存在了。私园所有权是私人的,其土地使用总要追求利益最大化。随着城市化的加速,地价的猛涨,废园建房是必然趋势。

      与私园衰落形成对比的,是租界公园的兴建与开放。租界大部分公园的兴建,与私园的衰落正好同步。兆丰公园建立时,上海城市人口已经超过200万,公共租界总人口已近70万,中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超过75000人。这说明,城市越来越拥挤,越来越需要休闲空间。租界当局从城市居民整体需要角度,兴建了公园;老板从私人追逐利润的角度,关闭了私园。这一建一闭,说明城市公共设施只能由政府来统筹与规划。

      这些公园与公用私园,在近代上海城市社会生活中起着相当重要、复杂的作用。它们既是休闲胜地、社交场所,也部分地承载了城市广场的功能。它们带有近代上海特有的民族色彩,在突显民族特色、强化民族认同方面有特别的表现。

      休闲胜地

      上海公园与公用私园最主要的功能是休闲娱乐。世界范围内,城市公园的设立,一开始都是适应市民生活需要,与休闲娱乐联系在一起的。城市公园始于美国的纽约中央公园,1857年建立,此后有德国慕尼黑公园、德莱斯顿公园和美国旧金山金门公园、芝加哥公园。这些城市都是伴随着工业化的步伐快速发展起来的,人口增加迅速,人口密度加大,生活节奏加快,迫切需要公众的休闲娱乐空间。上海公园的设立,既与国际大城市建设公园的潮流相一致,也与上海外侨的生活情趣有关。

      上海最早的公园是1868年建立的外滩公园,其缘起就是外国侨民(主要是英国侨民)休闲娱乐的需要。公园的土地在苏州河与黄浦江交界处,原是一块浅滩,经上海道台批准使用,资金来自上海外侨的娱乐基金会。公园里草坪开阔,绿树遮阴,假山、茅舍、鲜花、木椅,还有习习江风,这些与近在咫尺的喧闹市区形成鲜明的对比。游园休闲成为对繁忙紧张都市生活的极好补充。时人描述:

      每当晨曦初上,夕阳欲下,霞光返照,紫霭笼江,又或晴空万里,水月交辉,阴雨霏霏,烟销雾迷,四时之景色不同,而斯园之胜概无穷。至若登假山,步江亭,江水汪洋,烟波浩瀚,听涛声之拍岸,观轮舰之出没,更令人兴乘风破浪之思,足以拓胸襟而长志气。⑤

      1928年开放后,有人记述游览外滩公园的情况:

      游园的有西人,有木屐儿,有赭帛裹首的身毒奴,而尤以华人占多数,往往一对一对的坐在绿阴深处,喁喁情话,旖旎风光,难以笔述。西方儿童也不少,抟沙掷土,很是顽劣。一二岁的婴儿们,睡在小蓬车上,由乳媼推着,个个开着笑口,玉雪可念。随处设有铁椅,可供憩坐。⑥

      顾家宅公园的功能与外滩公园相似,起初地处闹市边缘,法租界在1914年大扩张以后,就夹在闹市当中,因而是居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1929年7月《申报》一篇文章记述人们到顾家宅公园去避暑的心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