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社会主义的共享梦

作 者:
孙力 

作者简介:
孙力,南京政治学院 上海校区,上海 200433 孙力,南京政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原文出处:
思想理论教育

内容提要:

中国梦有着丰富的内容,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阐释,但中国梦有一个最根本的属性,这就是社会主义的共享之梦。社会主义的共享体现了中国梦的社会主义属性,由此同美国梦等其他社会属性的梦区分开来;社会主义的共享梦也是中华文明优秀传统的继承和升华,天下为公的社会本位观在近代以来翻开了新的伟大一页,这是当代中华民族的特色,也是中国梦的精华;社会主义的共享梦,也是当代中国应对现代化的挑战,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核心内容,是中华民族攻坚克难、实现腾飞的强大力量源泉。


期刊代号:G2
分类名称:思想政治教育
复印期号:2013 年 08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92X(2013)09-0004-05

      社会的发展进步总是伴随着对社会理想的追求和阐释,越是渴望发展进步,就越是具有理想的意识,近代以来的中华民族就是如此。我们这个具有悠久文明的古老民族加上近代以来的特有经历,使中华儿女的理想追求也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从而构成我们的“中国梦”。

      习近平总书记最近在若干重要场合不断谈到中国梦的命题,号召全党、全国人民共同努力奋斗,争取早日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很显然,习近平总书记已经不是在进行简单的比拟了。如果说我们曾经也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场合、不尽相同的意义上使用过中国梦的话,习近平总书记最近的阐释已经翻开了中国梦新的一页,它将以一个得到高度认同的梦、一个民族整合的梦、一个有制度支撑的梦、一个有理论奠基的梦载入历史。因此,对中国梦进行规范的、理论的阐释已经成为必不可少的历史使命。

      中国梦当然有着丰富的内容,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阐释,但中国梦有一个最根本的属性,这使它不同于其他的梦,或超越于其他的梦,这就是:它乃是社会主义的共享之梦。之所以如此,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加以分析。

      一、社会主义的共享体现了中国梦的社会主义属性

      社会主义的共享体现了中国梦的社会主义属性,由此而把它同美国梦等其他社会属性的梦区分开来,这是一个社会发展的方向问题,不容含糊。

      国家的梦、民族的梦,实际上与社会理想相连,往往是社会理想的一种表现形式。柏拉图的《理想国》,代表的是古希腊贵族对美好社会的梦想;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是中国封建社会知识分子对理想乐土的憧憬与向往;近代以来最典型的是所谓“美国梦”,它缘起于在欧洲受到迫害的清教徒希望到新发现的美洲大陆寻求一块幸福家园的追求,具有鲜明的自由主义、个人主义的主旨和发家致富的愿望。美国梦的追求最终是通过它的社会制度安排来体现的,任何对美国梦的追求都在这一制度的框架内进行。所以,贫富的分化被置于了个人自由的范围内,也成为美国梦的合法组成部分。到美国寻求美国梦而最终依然贫穷飘零的成千上万的人,不仅无法归咎于美国梦,而且恰恰是对美国梦不可或缺的阐释。你无法改变美国梦的属性,因为只要制度不变,美国梦就不会变!

      美国黑人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曾经以他脍炙人口的演说《我有一个梦》震撼了美国,震撼了世界。他以美国梦为背景,实际上提出了一个“美国黑人梦”的命题。民族压迫使美国黑人无法实现他们的美国梦,马丁·路德·金为之而奔走呼号,其实这本身就是美国梦的场景,它就是一个撕裂了的梦,一个展现民族压迫的梦,一个展现阶级冲突的梦,一个一些人的富裕幸福建立在另一些人的贫穷和痛苦之上的梦。

      社会主义思想的产生,使人类对美好社会的梦想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16世纪英国人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是社会主义思想最早的著作,该书的副标题是“关于最完美的国家制度和乌托邦新岛的既有益又有趣的金书”,其历史性的开拓在这副标题中就体现出来了,即在制度反思的基础上讲述社会理想。莫尔提出了一些对后来的历史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的制度性原则,如公有制、人人劳动、按需分配等。顺着这一对现存制度的批判和对未来制度的建构,社会主义的思想不断发展与演进。到19世纪,欧洲出现三大空想社会主义的思想家,即法国的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的欧文,他们甚至把这一理想付诸实践。欧文1825年在美国用15万美元购买了拥有3万英亩土地的一个移民点,开始名叫“新和谐村”公社的试验,邀请“勤劳和善良”的人都来参加这个公社,并通过选举产生公社的最高执行机构——“执行委员会”。在经历了初期的繁荣后,由于不断产生难以克服的矛盾,到1827年,“新和谐村”终于破产。对此,恩格斯曾给予高度评价:“当时英国的有利于工人的一切社会运动、一切实际进步,都是和欧文的名字联系在一起的。”[1]

      马克思、恩格斯的伟大,在于他们第一次科学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确立起唯物史观的方法论:“我的观点是把经济的社会形态的发展理解为一种自然史的过程。”[2]由此才能够客观地、而不是主观臆造地去把握社会发展的规律,从而进一步阐明“历史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到底是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3]只有深刻揭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内在关联,才能够正确认识社会发展与社会制度的关联,才能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社会制度的改造联系起来。

      社会主义由于把理想之梦建立在公正、合理的社会制度之上,由此而翻开了人类历史的崭新篇章。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并鲜明地指出,“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论概括为一句话:消灭私有制”,[4]就是从制度改造着眼的。所以,我们应该深刻认识梦的制度性关联;认识到制度的演进,也联动了社会梦的演进。一种崭新制度的诞生,带给人类社会全新的梦想。社会主义制度基础上的梦,是消灭阶级、消灭压迫之梦,是人民共享之梦。

      近代以来的中国梦是与中国惨痛的民族经历联系在一起的,具有鲜明的救亡图存、振兴中华的内涵和主旨。孙中山成立兴中会,就是这一时期中国梦的典型代表。百余年中华民族的寻梦历程是极为艰难的,总的来说,有两个大的进步或飞跃。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