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煤炭能源运输属于大宗散货物流,我国煤炭资源主要分布在西部和北部,秦岭—淮河以北煤炭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75% 以上,其中晋、陕、蒙、宁四省份约占全国的50% ;而煤炭消费主要集中在东部和南部地区,东部11 个省份煤炭消费量占全国消费量的45% 以上,其中东南沿海五省份占全国20% 以上[1]。煤炭资源的分布与消费不均,导致我国长期存在着“北煤南运,西煤东运”的煤炭运输格局。这条漫长的链条长期以来各节点企业一直信息不畅,煤炭需求被逐级放大,发生扭曲,产生“牛鞭效应”。每年年初电煤需求达到高峰,铁路、港口等紧急调动,煤炭产供销洽谈会供需两旺。到达年中,需求减慢,煤炭供给却依然按生产计划进行,大量电煤滞压在港口、堆场,铁路、港口一筹莫展,不断协调。随着年终冬季用电供暖高峰到来,煤炭运力又进入了紧张时期,公路和水运不时被冰雪天气阻断,客运高峰又使铁路应接不暇。国家有关部门只好通过一道道紧急强制性文件,协同铁路、海运、公路等开辟煤炭运输通道,使供应链上的产运销暂时疏通,但没过多久便又会各自断裂,进入新的轮回发病期。 目前,关于物流服务供应链的研究已经成为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热点,格罗维(Grover)指出供应链节点企业协作中,需要对信息流、物流、服务流等进行快速准确处理[2],范德瓦特(Van der Vaart)对物流信息共享内容进行了综述分析[3],我国学者蒋梦莉对供应链管理中信息共享机制进行了研究[4],李毅斌等提出运用流程管理的理念对物流服务供应链的运作协同进行研究[5]……,对于煤炭物流服务供应链的研究并不多见,多数是从煤炭生产企业的角度分析其内部物流运作,从整个煤炭供应链笼统地去谈协同策略,而对于煤炭物流供应链的运作流程,如何通过信息共享平台实现节点间企业高效沟通,鲜有人从流程的视角去分析阐述。 2 煤炭物流服务供应链构成及特征描述 2.1 煤炭物流服务供应链构成 目前,我国煤炭运输主要依赖铁路、公路和水路运输,其中铁路煤炭运量占全国煤炭总运量的70% 以上[6]。铁路煤炭运输的南北通道主要集中在4 条线上:大秦线、朔黄线、侯月线、石太线。其中大秦线连接秦皇岛港;朔黄线连接黄骅港;侯月线对应日照港,东南沿海五省份调入的煤炭主要靠铁海联运,而其主要用户为电厂。因此,煤矿、铁路、港口、航运、电厂用户集疏运构成了中国煤炭物流最主要的服务供应链。煤炭物流服务供应链与其他供应链一样存在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煤炭散货物资从上游向下游流动,从煤矿通过铁路、港口、航运运往电厂等用户方,资金流与信息流双向贯穿整条服务供应链。 根据供应链协同理论,可以从决策范围和时间的角度,从战略层协同、战术层协同和操作层协同三个方面对供应链结构进行设计,如图1 所示。战略协同主要是从协同目标、收益、风险、决策方面,供应链上相关环节部门企业思想协同;战术层面主要是对上下游企业需求、生产计划、库存管理等方面协同策略制定;操作层面主要是通过协同技术的支持具体实现供应链运作的同步和信息流协同。
图1 煤炭物流服务供应链构成 2.2 煤炭物流服务供应链特征 煤炭物流服务供应链与其他供应链体系不同,不仅追求整个链条的敏捷、高效,更以煤电供需平衡作为整个服务供应链的管理目标。由于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作用和运输部门能力不协调,整个煤炭物流服务供应链具有以下特征: (1)整个煤炭物流服务供应链体系处于割裂状态,发电企业等作为煤炭需求大户,多数并没有掌握供应链上游的煤炭资源;而同时,作为供应链上游的煤炭供应大户——煤炭企业,也往往只盯住自己的生产,缺乏与港口、铁路以及下游用电企业的战略协同。 (2)供应链节点企业相对稳定,随着国家大型煤炭基地建设和矿区资源整合,呈现省域性、跨地域性的能源大企业集团发展趋势,煤矿物资供应工作的集中度在不断提高,铁路部门属于国家运输部门,港口也出现集团整合发展趋势,但各个部门企业由于各自利益关系复杂,相互协同以及信息资源共享以达到物流无缝对接运作难度大。 (3)煤炭物流服务供应链上各个部门企业要实现各自利益最大化,更重要的是要实现国家宏观层面上煤炭能源供应保障功能和资源配置功能。铁路、港口虽然近些年设备规模不断提高,但仍难以达到煤炭运输需求,铁路装车调度仍然是整个供应链的瓶颈环节,铁路与港口的有效衔接是煤炭物流服务供应链竞争中的关键。 (4)煤炭物流供应链的运行受国家宏观政策和自然条件影响较大[7]。国家对经济结构的调整、电力定价等举措都会对煤炭价格和交易产生巨大影响,直接影响供应链的稳定性。秦皇岛港是中国最大的专业煤炭港区,港口出现恶劣的天气等影响煤炭运输的情况,就会导致煤炭市场发生变化。业内人士称,“只要秦皇岛港一天运不出煤,煤价就上涨,南方电厂就要告急”。 (5)整个煤炭物流服务供应链缺乏具有组织协调作用的核心物流企业,活跃在电煤供应商和需求企业的煤炭物流贸易商,多是游兵散勇,不足以做上下游供应链有力衔接的纽带。虽然近年来,一些大型煤电企业与港口企业多建立了相对稳定的合作关系,但中小煤炭企业合作却鲜有实质性发展,煤炭物流整合具有局限性,难以实现真正的协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