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环境的不断发展,当前制造企业的市场竞争已经不再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供应链之间的竞争[1]。制造企业需要通过供应链协调来获取竞争优势,而市场环境是动态的和不确定的,企业需要在不同的市场环境状态下选择合适的供应链协调过程与方法[2],因此,从环境不确定性的视角来研究供应链协调与绩效之间的关系就显得尤为必要。 供应链协调是供应链管理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3],已有文献对于供应链协调与绩效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但是结论并不一致[4]。例如,Kim[5]认为供应链协调可以提升制造企业的成本绩效。王永平等[6]引用其他学者们的研究认为供应链协调可以有效改善制造企业在财务、产品质量、交货期、客户满意等方面的表现,提升企业的绩效。但Shawnee[7]通过实证研究认为供应链协调与企业财务绩效无直接的关系。王能民等[8]通过文献分析也认为,供应链协调与绩效之间关系的实证研究没有一致性的结论,主要的原因是供应链协调的界定以及研究方法、数据获取方法等的不同,与其持类似观点的Wong等[4]则认为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供应链协调与绩效之间关系的背景因素不同,其中环境不确定性就被认为是一个可能影响它们之间关系的背景要素[9]。 环境不确定性被认为是在运作管理理论与实证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2]。尽管近年来一些文献对于环境不确定性、供应链协调与绩效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但是,这些研究存在一定的问题。第一,由于在研究中采用了不同方法对供应链协调、绩效和环境不确定性进行界定,因此无法对于三者之间关系进行比较并得出科学的和一致性的结论[10];第二,这些研究在三者之间关系上的结论并不一致。例如,Brian[11]提出在高环境不确定性下供应链集成与交付、成本、柔性和服务绩效之间的关系将变得显著或者更加强烈;Koufteros等[12]则发现在低环境不确定性情况下供应链协调和产品开发绩效之间的关系是正向的,高环境不确定性下则不显著。因此,环境不确定性、供应链协调与绩效之间的关系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因此本文在文献分析的基础上从环境不确定性视角构建了环境不确定性、供应链协调与绩效之间关系的理论模型并进行实证检验。与前面研究的不同之处在于:第一,对于供应链协调、绩效以及环境不确定性都采用了多维的测量方法,这种测量方法更全面而且被大多数学者所接受,因此能够得出可以与以前研究相比较的结论;第二,详细地分析了供应链协调对于不同绩效的影响以及不同环境不确定性维度下的调节作用,更加细化了供应链协调与绩效之间关系在不同的环境不确定性维度下的差异。这不仅从一个侧面解释了供应链协调与绩效之间关系研究结论不一致的原因,而且细化了环境不确定性对于供应链协调与绩效之间关系的不同影响。 文献综述与理论模型构建 1、供应链协调的界定 供应链协调是供应链管理所面临的核心问题[3],著名的牛鞭效应就是由于供应链协调所引起的经典问题。学者们分别根据不同的研究目的对于供应链协调进行了界定。Arshinder等[13]在对于供应链协调的文献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认为,供应链协调的界定在研究对象和构成要素方面存在着差异。 从供应链协调的研究对象来看,Narus等[14]、Lambert等[15]、Arshinder等[13]关注于整个供应链成员企业之间的协调;Stank等[16]、Stock等[17]和Huiskonen等[18]则关注于供应链内核心企业与其他企业之间的协调;Zhao等[19]和Hill等[20]主要研究供应链中单一企业内的供应链协调;Whang[21]、Maloni等[22]和陈剑等[23]则不仅关注于供应链成员企业之间,也关注于成员企业内部的供应链协调。 从供应链协调的构成要素来看,Arshinder等[13]为供应链协调中的要素包括物流和信息流的协调;马士华等[24]认为制造企业供应链协调根据职能的不同包括生产-供应协调、生产-销售协调和库存-销售协调三种;岳飞宇[25]则从决策中心的角度出发认为其包括集中式协调、分布式协调和竞争合作关系式协调三种;郭敏等[26]则认为供应链协调的内容包括横向协调和纵向协调;陈剑等[23]认为供应链协调包含两个层次,即企业内的协调和企业外部的协调。 本文的研究对象为制造企业,而且是从环境不确定性视角来研究的,那么,遵循Stank等、Stock等和Huiskonen等的观点界定供应链协调更为合适,即研究制造企业与所处供应链内其他企业之间的协调,主要包括供应商和客户两类;从构成要素来看,以制造企业为对象研究供应链协调,遵循Arshinder等的观点,即供应链协调的构成要素包含物流和信息流的协调更为合适。基于以上分析,本文认为,制造企业供应链协调是制造企业采用不同的方法或者工具对于供应商和客户在物流和信息流等活动进行协调的过程。 2、供应链协调与绩效之间关系 在当前关于供应链协调与绩效之间关系的研究中,在测量供应链协调的绩效时存在着不同的观点。Beamon[27]提出应该通过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对于供应链协调绩效测量指标进行分类的方法。Gunasekaran等[28]则在Beamon研究的基础上综合了通过测量战略、战术和运作水平上的财务和非财务绩效以及与供应链集成的四个连接过程(计划-组织-生产-交付)相关的客户服务与满意度的一系列指标体系来测量供应链协调绩效。与此相似,Leong等[29]则认为供应链协调绩效的测量更应该集中于供应链企业所关注的竞争优先权指标,包括成本、质量、柔性、交付和服务等。因为这些指标与制造企业竞争优先权是相匹配的,更能够使制造经理关注企业战略的核心领域[30]。因此,供应链协调绩效的测量应该侧重于那些与整个供应链集成的共同战略目标密切相关的绩效指标,这样才能与战略紧密联系。Chen等[31]也基于这个理念认为供应链协调绩效的测量应该包括成本、质量、交付、柔性、创新和服务绩效等。本文也采用这个思想,认为供应链协调的绩效即制造企业在成本、质量、交付、柔性、创新和服务上的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