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交易价值视角的供应链联盟模式研究

作 者:

作者简介:
周杰(1978-),山东莱西人,西南政法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供应链管理、战略管理;李平(1957-),重庆人,哥本哈根商学院国际经济与管理系亚洲研究中心教授,西南政法大学管理学院兼职教授,研究方向为国际企业战略管理、中国管理本土化研究

原文出处:
科学决策

内容提要:

作为一种兼具企业组织方式和市场交易方式各自优点的独特双元组织形式,供应链联盟已经成为学者和企业界关注的热点。目前,供应链联盟的研究主要采用基于企业内在运作的交易成本理论和资源观念理论,交易成本理论从最小化内部交易成本出发,资源观念理论从最大化内部价值出发,忽略了供应链联盟中的内部化成本和交易价值。同时,供应链联盟的研究也没有同时兼顾企业内部和企业之间两个方面。因此,从交易价值的视角对供应链联盟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兼顾供应链联盟企业内部和企业之间的供应链联盟独特双元模式。


期刊代号:F14
分类名称:物流管理
复印期号:2013 年 07 期

字号:

      1 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企业所处的竞争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企业所处的竞争环境日益激烈,基于知识和时间的竞争迫使企业必须改变单打独斗的发展模式,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成功,必须在发挥自身优势的基础上与其他企业形成取长补短的合作伙伴关系。供应链联盟[战略联盟之一]作为一种兼具企业组织方式和市场交易方式各自优点的独特组织形式逐渐成为学者和企业界关注的热点[1]。自20世纪90年代供应链联盟出现以来,相当一部分世界知名的大企业如IBM、戴尔、沃尔玛、丰田等公司通过构建灵活有效的供应链联盟极大地提高了经营效率,降低了运营成本,从而巩固或确立了自己的领导地位,这些企业以实际成绩证明了供应链联盟对于提升企业业绩的有效作用。学者们也对供应链联盟作了大量的研究,对供应链联盟的成因、供应链联盟中合作伙伴关系等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然而,从供应链联盟的实践和理论研究来看,仍然存在很多问题需要解决,比如,现有研究或者是研究企业内部,或者研究供应链联盟企业之间的外部关系,却很少有文献同时关注供应链联盟整体与单个企业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供应链联盟中不同企业之间到底该如何取长补短,供应链联盟中不同企业之间的竞争与合作到底该如何协调以及供应链联盟如何同时兼顾联盟整体和联盟成员个体的利益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供应链联盟需要进一步研究。特别是,现有关于供应链联盟的研究主要是基于交易成本理论(TCE)、资源观念理论(RBV)等理论进行研究,这些研究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供应链联盟的成因、动机等,但是,这些研究主要是基于企业内部的考虑,缺乏从企业与联盟互动层面的研究,无法充分解释供应链联盟企业间合作在价值创造方面的重要性,而交易价值理论则可以弥补交易成本、资源观念等理论的不足,能够从企业与联盟互动的视角对供应链联盟进行研究和解释。

      本研究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从理论上看,本文对供应链联盟进行定义,将供应链联盟定义为一种独特的双元组织。在研究过程中,基于交易价值理论的研究视角整合了解释供应链联盟的交易成本理论和资源观念理论,弥补了交易成本理论和资源观念理论的不足,重点强调了供应链联盟在价值创造中的重要性,将研究层面从企业层面提升到企业与联盟互动的层面,从新的研究视角构建了供应链联盟研究框架,为供应链联盟进一步研究打下了良好的理论基础。二是,从实践上看,本研究所构建分析框架能够为供应链联盟管理提供指导和借鉴,有助于核心企业采用合理的方式对供应链联盟企业间关系进行管理。

      本文下面的结构如下:首先,在对供应链联盟的发展过程进行简单回溯的基础上,分析了供应链联盟的双元性,并对解释供应链联盟的交易成本理论、资源观念理论等进行了简要回顾评述;接着,对交易价值理论进行了概述;然后,从交易价值视角对供应链联盟模式进行探讨,提出了基于交易价值视角的供应链联盟模式;最后,对基于交易价值视角的供应链联盟模式的应用价值进行了探讨。

      2 供应链联盟溯源及研究述评

      2.1 供应链联盟溯源

      供应链联盟的形成与外部市场环境的变化是分不开的。在20世纪初,企业所处的环境是卖方市场,物资供应匮乏,产品供不应求,企业产品需求环境比较稳定,因此,企业的生产以大量生产、单一产品为主,福特汽车的流水线生产是这一时期生产方式的代表。二战之后,世界经济虽然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总体情况而言,企业面临的环境仍然比较稳定,虽然物资仍然很紧缺,需求却没有太大的波动性。不过,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所处的环境逐渐开始变化,最明显的变化就是产品的生命周期逐渐缩短,顾客的需求呈现多样化和个性化,顾客的选择范围也逐渐扩大,企业所处的市场转向买方市场。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为了满足顾客的需求,缩短交货期,企业只能从事产品价值链条上很小的一部分,否则,就会被市场所淘汰;另一方面,企业为了提高竞争力,需要不断地进行专用性资产投资,这两种情况都使得企业成本逐渐增加,企业之间的竞争变得愈发的激烈,企业必须考虑采用新的管理技术来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面对外部环境的变化,美国的企业开始实施纵向一体化策略,用兼并和收购的方式来降低交易的成本,而日本企业则采取了长期关系的方式即分包制,通过分包制来解决交易成本增加的问题。纵向一体化虽然能够降低交易成本,但是,纵向一体化又产生了内部管理协调问题,随着企业纵向一体程度不断加深,企业内部的各单位之间的协调活动愈发频繁,企业的管理成本也随之不断增加,即产生了内部化成本。与此相反,日本的分包制通过企业间形成的良好关系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交易成本,基本上解决了外部交易成本的问题,所以,分包制可以看做是供应链联盟的初级形式[11]。

      进入90年代后,产品生命周期缩短,顾客需求多样化、个性化的趋势越发明显,竞争开始变为基于时间的竞争,在这种情况下,单个企业的纵向一体化反应迟缓得表现越发无法适应竞争的需要。因此,欧美企业开始实施“纵向分解”战略,将很多非核心的业务分包给其他企业,而只保留最核心的业务,这就是如今的外包策略,外包策略的发展使得众多企业进行合作,通过企业之间的合作来满足市场的需求,也就形成了供应链联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