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男孩危机到男子中学

——国外关于男孩问题的研究及其启示

作 者:

作者简介:
瞿钧,上海电机学院高职学院讲师,上海外国语大学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西方文化教育(上海 200240);孙抱弘,上海社会科学院青少年研究所研究员,主要研究中国青少年问题、国民教育养成机制(上海 200020 )。

原文出处: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内容提要:

20年来,西方学者关于男孩危机和男子中学的关系问题有许多研究成果。对于男校问题我们应该慎重而科学,国外的数模研究,可以学习借鉴,但不宜全盘数模化,关键是搞好定性与定量研究的结合和对个案的科学分析。


期刊代号:D421
分类名称:青少年导刊
复印期号:2013 年 08 期

字号:

      2012年初,上海市第八中学决定开设两个男子班,从而引起了社会方方面面对于“男孩问题”的热议[1]。笔者认为,目前教育领域普遍存在着“男孩危机”,而建立男子班是解决学校“阴盛阳衰”、“男孩女性化”等问题而采取的对策之一。

      一、男孩危机问题在西方的缘起

      人力资源可以说是当今社会最具价值的“商品”之一,近20年来,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等发达国家对男孩成绩下滑这一现状已不再作壁上观。当今社会是个知识经济的社会,人才竞争激烈,各国在教育方面的投入不断增加,目的是确保其在全球市场中具备竞争力。越来越多国家的政府和企业领导意识到,必须改善教育体制,解决男孩成绩不理想的问题。

      中国和印度是两个发展中的大国,当前正成为推动全球经济走出困境的发动机。而对男性问题的关注正是这两个国家得以转变的重要因素之一。和世界上大多数国家一样,两个国家的男女之间也存在着差异,但和其他国家的不同在于,这两个国家的男孩在学业上是相对领先的。而美英等国则完全相反,美英等国是女孩的成绩优于男孩。

      西方一些学术期刊和媒体就男孩学习成绩下滑提出了一个观点,其数据主要来源于国家标准化考试成绩、高辍学率、高违纪处分率等方面的不成比例的数字,以及高校入学人数的下滑。国外研究资料描述了全球范围内男性教育经验的转变,其中尤其令人感兴趣的一点是女性在教育上的突出表现和男性在教育上的危机现象。直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才开始关注男性成绩方面的研究。英国对此给予高度关注缘于英国女生在2000年度的ALEVEL考试成绩首次超过了男生。

      目前,西方绝大多数针对男性的研究受到了针对黑人及美籍黑人所做的研究的影响。美国也在研究黑人及美籍黑人的经历。克劳斯和斯莱特(Cross & Slater)声称:美国各族裔男生获得各类学位的人数正越来越少。这在很大程度上归因于近年来各行业向女性普遍放开了就业及职业机会。相对而言,黑人男生在高等教育阶段表现出来的差劲更是大大超过白人男生[2]。有人认为,现时对男性成绩不理想所下的定义应当被重新审视。这些人认为,是性别差异导致了男孩成绩不理想,而不是“社会阶层”和“种族”因素的影响,英国卡帝夫大学学者史密斯(Smith)发现这种观点在政客、记者、学者和相关从业人员中广为流行[3]。国外最新的学术研究调查课题显示,以下因素可能是引起男性成绩不理想的内在原因。

      1.家庭构成

      国外学术机构在研究家庭构成对城市男孩行为的影响中发现,对于那些和父母一起生活的男孩来说,单身母亲家庭中的男孩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可能会更多一些。但如果家风较好,则会让这些男孩更具有自主性,更能发挥出男生在家中的特殊作用。除此之外,研究也发现,经济条件好的单身母亲家庭同样会出现问题男孩,而并非问题男孩多来自于工薪家庭。

      2.身份认同

      一个学生的身份认同受其所处环境的影响。美国哈佛大学学者杜马伊斯(Dumais)建议,研究人员应该去思考研究一下每个学生具有什么天赋以及因他的习性所形成的偏好,以便真正了解他学业上的潜能所在[4]。男生们总想要弱化或隐藏自己不同于其他同学的优点,他们害怕自己成为同学眼中的异类。对男性化的固有观念主导了男生的教育经历,因此,弄明白这些互相作用的情况可以解释为什么男性的身份认同反而让他们与学业上的成功、投入背道而驰。“社会身份”被作为一个主要原因来解释男性高不成低不就的根源所在。

      3.课堂行为

      学生在课堂中的行为和习惯是探究他们学业成绩好坏的重要因素。英国爱丁堡大学学者汀克林(Tinklin)指出,女生比男生更重视学校这一关键原因有助于解释为何不同性别的学生成绩不一样[5]。加拿大学者马尔迪诺(Martino)调查了澳大利亚一所天主教男女同班学校的青春期男孩,他们会做些在教室里丢泥巴、讲废话或者是装酷的事来表现他们的男人气。马尔迪诺(Martino)还发现,“酷哥”们会通过装傻这种带有霸道意味的男人气来表达他们对优秀教育价值观的抵制[6]。教师在课堂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影响学生学习的同时也影响着他们对成绩的态度。英国学者扬格(Younger)认为,很多教师相信他们对男女学生是一视同仁的,尤其是在学业的支持方面,但调查发现事实上并非如此,在大多数学校里,男生看上去在某些方面占据了主动,但在学业的支持方面,女生和教师间则有着更多的互动[7]。

      4.施教者的认知

      英国学者扬格(Younger)指出,教师对男生的消极态度建立在其对男孩行为的理解上。男孩比较吵闹、比实际年龄幼稚、注意力不集中,这些特质会使他们在学习上缺乏自制和努力,而且教师们觉得男孩对其他事情的兴趣大过课堂作业,这些都直接导致了教师在教授男生时的挫败感和气恼[8]。麦希尔(Myhill)认为,男生或女生中都存在着例外,尽管看起来吵闹更多的是男孩,好学生在学习的互动上更为积极,差生则不积极[9]。因此,应该在课堂里采取某些变革,以引导男孩子们的精力和学习方式。

      5.课程及课堂结构

      对男孩成绩明显不好的关注使得学校开始重新考虑男生独班,设置男生喜爱的课程来改变他们的表现。但需注意的是,如果课程设置不变的话,则无法触动学校里一直以来存在的“问题男孩文化”,反而会更糟糕。从课程设置角度来看校园文化和男子气问题,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和田纳西大学提出两点看法:其一,男生看男生的书,女生看女生的书的好处不明显;其二,男女生看同样的书可以帮助他们分析文学作品中男子气和女人味的特质。不管怎样,研究者们认为,设置一种男女生互不对立的课程可能还是有好处的。这种主张来自于对两性社会结构的承认及其对目前学校文化现状的影响,同时也推进了对单一性别学校和男女同校学习好处的讨论。在对许多国家调研后,对男校的批评之声似有扩大趋势。香港大学学者测试了教育成绩方面的性别差异,得出的结论是:女校适合女生,而男女同校适合男生[10]。这对把焦点集中于设置单一性别班级的学校改革的有效性提出了疑问。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