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宗教时尚:我国青年宗教热的时尚化解读

作 者:

作者简介:
徐连明,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社会学系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原文出处:
中国青年研究

内容提要:

我国的青年宗教热有必要作“宗教信仰热”与“宗教时尚热”的辨析。在传统的“宗教信仰”研究取向之外,有必要引入“宗教时尚”视角以合理解释青年宗教时尚“热”与宗教信仰“冷”同时并存的矛盾。本文列举众多调查数据,指出众多青年的宗教热实际是一种与宗教信仰无关的时尚热。青年对宗教的追随兼具“热”与“冷”两种表征,而对宗教品位的追求则是宗教时尚兴起的一个重要原因。


期刊代号:D421
分类名称:青少年导刊
复印期号:2013 年 08 期

字号:

      一、辨析青年宗教热:宗教信仰热抑或宗教时尚热?

      我国在改革开放之后逐渐出现了大范围的青年宗教热,“到本世纪初我国青年教徒已达3000万—4000万,约占所有宗教信徒的三分之一”[1]。与此同时,还存在一个庞大的青年宗教文化爱好者或追随者群体,如基督教大量存在的青年望教者或慕道者,越来越多的青年成为佛教文化爱好者等,这一群体在数量上超过青年教徒,两者共同构成了青年宗教热的主体。由此,青年宗教热可大致区分为宗教信仰热与宗教时尚文化热。青年宗教时尚是指在一段时期内,青年群体中普遍流行的宗教文化崇尚现象。显然,不断增加的青年信徒推动了宗教信仰热,而更多的青年宗教文化爱好者则成了宗教时尚的弄潮儿。宗教时尚青年主要指年龄处于16岁—35岁热衷于各种宗教时尚的青年人,年龄下限(16岁)是法定具有劳动权利起始年龄,上限(35岁)为国际通用的青年向中年过渡的年龄线。到目前为止,学界实际上较多地采用“宗教信仰”视角笼统地来解读如上两种内涵迥异的青年宗教热,自觉不自觉地偏向“作为信仰的宗教热”的思维定势,因而在解释“作为时尚的宗教热”现象时顿失解释力。事实上,即便采取“宗教信仰”视角的学者也在调查过程中发现某些青年宗教热与真正的宗教信仰之间存在较大差距,无法很好地解释青年宗教热中存在很多宗教信仰冷淡现象,不能理解同一群青年既热衷宗教文化又对宗教经典、教义、戒律等漫不经心的矛盾现象。本文尝试通过“宗教时尚”视角对我国青年宗教热展开另一番解读。

      二、“冷与热”:青年对宗教的两维态度

      一方面,青年宗教时尚呈现为广泛的宗教节日热、旅游热、体验热、商品热、文化热、饮食热以及宗教迷信的持续升温;另一方面,在同一群人身上却又存在对宗教及教义理解肤浅化、对宗教经典的敬畏程度偏低、对教仪及戒律的遵循弱化与宗教虔诚度及宗教热情不断降低等宗教信仰冷漠现象。这种冷热皆具现象,是当前青年面对宗教时的突出表征。

      1.青年宗教时尚的主要内容

      (1)宗教节日热及宗教旅游热。宗教节日热是青年宗教时尚的一项重要内容。如每年的圣诞节,宗教时尚青年对教堂举行的各种庆祝活动趋之若鹜。一些大城市的教堂,每次圣诞节都要接待数万人之多,其中多数为青年宗教文化爱好者。有一年的圣诞节,“北京市天主教南堂,共有39所大学的学生参加活动,中学生还未在统计之列,但参加者中真正的宗教信徒不足20%”[2]。再如,在各种佛教节日中也经常可以见到成群的青年男女赶往寺庙烧香拜佛、求签祈福。近年来,青年宗教旅游十分普遍,这是青年出于宗教文化兴趣而考察、体验宗教及其文化内涵或观赏宗教艺术、器物、圣迹等的旅游活动。当前,宗教圣地朝圣游已成为一种常见的青年时尚,具体包括“宗教圣地朝觐游、宗教场所历史文化参观游、宗教文化学习体验游以及宗教圣地修身养性度假游”等[3]。宗教旅游热也导致宗教场所旅游化或旅游场所宗教化现象突出,一些地方政府与企业趁机大搞宗教旅游经济。

      (2)宗教体验热及宗教商品热。近年来,青年的宗教体验兴趣不断增长,成为当前一项宗教时尚。为迎合青年这种时尚需要,不少宗教机构及团体举办瑜伽、短期闭关、打佛七等宗教体验活动,参加的青年人数众多。各地举办的宗教夏令营活动十分普遍,因这类活动经常与旅游、度假相结合,吸引了更多的青年参加。宗教游览胜地大多集中了琳琅满目的宗教类商品,其中大多数为轻巧精致的宗教类饰品,很受青年们青睐。青年手上佩戴佛珠,车内悬挂佛教吉祥物,钱包内放置菩萨像、财神像等时尚现象十分流行。巨大的经济利益令很多商家动心,众多商业机构依托各种宗教品牌开发出大量宗教文化类商品,促成了宗教商品热潮。

      (3)宗教文化热及宗教饮食热。上世纪90年代以来,在青年学生中“先后掀起了佛经热、易经热、禅宗热”等[4]。2012年山东某高校调查显示,大学生对“宗教文化知识‘非常感兴趣’和‘感兴趣’的占43%”[5],这一比例说明为数众多的大学生对宗教文化感到好奇,因而持积极的欢迎态度,使宗教文化热具有了广泛的心理基础。宗教文化热的一个突出表现是宗教经典热。“某地印刷1000万本《圣经》很快销售一空,其中大量购买者为教外的年轻人。《圣经故事》一书也曾印发了100万册。”[6]宗教类历史文化书籍大量热销,如《古兰经故事》、《佛经故事》等屡登图书销售排行榜前列。各大书店纷纷为宗教书籍开辟专门空间,销售宗教经典及各种宗教普及类读物。宗教绘画、音乐及影视市场日益繁荣,各类宗教网站也大受青年的欢迎。与此同时,宗教饮食热也在悄然升温。一些宗教独特的教义及戒律对饮食影响广泛;宗教文化中丰富的调心养生理论及经验,对青年群体的饮食颇具参考价值。如佛教主张不杀生,使越来越多的青年接受其素食护生理念,掀起素食浪潮;道家养生饮食也广受青年关注,药膳一词成为热点;独具特色的清真食品也越来越受青年欢迎。

      (4)宗教迷信持续升温。宗教时尚也存在负面现象,夹杂着各种宗教迷信。调查表明,“有42%的大学生算过命;认为看手相、面相有道理的占47%;认为求签很灵或有时灵有时不灵的占65%”[7]。面相、星相、测字、占卜与求神等迷信结合现代科技在青年群体中广泛流行,并为一些唯利是图者利用。宗教热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社会上出现了大办宗教的热潮。各种低劣的宗教文化培训班与灵修班大量出现,在青年中颇有市场,导致宗教迷信泛滥。

      2.宗教时尚青年的信仰冷淡

      (1)对宗教及教义的理解肤浅。真正的宗教信仰必然建立在对宗教常识的掌握及对教义的深入理解之上,而宗教时尚则一味追求浅层的愉悦。肤浅化与时尚化密切相关,宗教时尚青年一方面热衷于各种浅层的宗教文化,另一方面对宗教及其教义的理解也相当肤浅。到目前为止,几乎所有的相关调查都得出一个相似结论:大学生群体中无论是宗教信徒还是宗教文化爱好者,其宗教知识的匮乏程度都很惊人。如有调查显示,“多数信教大学生对自己所信仰的宗教并不熟悉,只有3%的信教大学生‘非常熟悉’本宗教的教义、教规及典籍,16%的信教大学生竟宣称‘不了解’本宗教的教义、教规及典籍”[8]。另一项相关调查表明,当问及对宗教及教义的了解程度时,“‘非常了解’仅占1.4%,‘基本了解’占11.6%,阅读过宗教经典的还不到8%”[9]。显然,作为时尚的宗教热与作为信仰的宗教热在这点上存在很大差异。宗教时尚避开了对艰深教义的苦心参悟与身体力行,因而与真正的宗教信仰无关。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