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引言 当前我国多数制造业处于全球产业链中的低端,亟需全面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创新能力。目前,大部分人都习惯将提供功能更多、复杂度更高的产品与创新联系起来。但是,一方面,由于金融资本和人力资本在全球的流动性,任何创新所能带来的模仿壁垒和垄断利润都在快速降低;另一方面,生产这种功能更多、复杂度更高的产品,将对企业内部的知识型员工及其创新能力都有更高的要求,同时伴随而来的就是进一步将组织扁平化和网络化,这将会增强组织的复杂性程度。然而,组织复杂性的提高也会引起诸如运营成本提高、市场影响力下降、阻碍组织的学习和“小事件”导致企业“灾变”等问题[1]。因此,对企业而言,在当前形势要求下,最需要的是提高创新的投资回报,对创新生产力进行一个全新的思考方式,制定一套有力的策略,以低成本的方式进行创新,以创新的方式降低成本,即进行“低成本创新”[2]。 现实中,已有通过低成本创新实现成功的案例,海尔通过集成原有的创新能力,整合全球的设计和研发,最终在一个充分竞争的市场里形成颠覆性创新的实力;比亚迪通过创造性地利用成熟技术进行流程创新,获得了竞争对手难以企及的成本优势;在IT、通信等高端技术领域,华为通过颠覆性创新,取得了骄人的业绩[2];IBM、宝洁等公司通过和其他公司共享知识产权来加快研发过程,推动核心业务增长,其中宝洁新产品的成功率上升到了90%,而行业平均水平只有50%左右,这大大提高了公司整体的财务表现[3]。现有的这些企业的成功经验能否向其他企业扩展,以及如何扩展?当前并没有现成的答案可供借鉴。 目前,全球经济的发展形势迫切要求中国的制造业产业升级,并向低成本创新的方向转变,抓住这个机遇,中国将有可能诞生一批本土的世界级企业。低成本创新打破了传统的思考模式,这也正是它有可能改写现有全球竞争规则的原因。基于此,有必要深入剖析企业低成本创新的内在机理,据此探讨实现企业低成本创新的有效途径和策略,为促进我国制造业企业由规模扩张转向低成本创新扩张提供适应性更广的依据。 1 低成本创新的作用机理分析 长期以来,创新一直受到战略管理者们的广泛关注,并充分认可它对企业生存、发展以及创造竞争优势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且过去这些研究主要是集中于对企业内部因素的考查。但是在当前环境下,单一企业不再可能凭借自身的资源快速、有效地获得相关知识和信息,也无法保证在所有相关领域通过创新获得竞争优势,企业需要尽可能地与其他企业建立关系并进行合作[4],获取资源[5],这是达到学习和提高创新水平的不错选择。企业和外部资源互动学习的效果越好,就越能够对其他企业的跟随施加压力,并能极大地加强单个企业及其所属经济系统的创新能力[6]。 1.1 嵌入网络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企业希望尽可能地与其他企业建立创新关系网络[7],通过和其他组织建立关系网络希望获得更多了解和掌握最新技术和解决现有问题的诀窍和机会[8];学习和消化新技术与技术诀窍,并从企业外部获得补充性的资源;以及与网络伙伴分担创新风险和市场技术的不确定性[9]。无疑,企业借助外部的组织间关系网络,能够在交换和共享资源、组织间学习中积累可观的优势,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上述观点得到了实证研究的支持。企业内部研发的强度、技术的先进性与战略联盟的数量和强度都是直接相关的[10]。组织间这种知识、信息和经验的传播和转移为相互学习提供了机会,可以激发组织新知识的创造和创新能力的培养[11]。组织的创新不仅源自于组织内部,组织与其他企业、大学、科研机构、供应商和顾客的联系更是创新所在,组织间协作可以实现知识、信息和经验的传播,从而形成创新绩效[12]。中小企业创新网络的结点联结强度对企业销售增长、利润增长和新产品开发都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13]。 在企业的合作创新网络中,企业间的异质性能帮助拓宽企业知识面,异质性越强的网络组织能够学习到更多的经验、获得不同的能力以及更多的机会[14]。不过,创新网络中企业间的关系并非是完全对等的,企业可能居于核心关键位置、边缘位置或者是居于两者之间,不同的网络位置对企业从网络中获取资源将会产生重要影响。由于信息或资源流动空缺的结构洞的存在,个别组织或企业率先占据网络中的结构洞位置。Ahuja(2000)把这一关键位置的占据行为称为结构洞的跨越者[8],即关键企业或组织可以决定信息和资源流动的方向,并可以连结那些原本处于弱联系的群体。这一行为本身具有增值性,由此在被连结的群体面前具有了信息和控制优势。和网络中的其他企业相比较而言,结构洞的跨越者不仅能获取到更多有价值的发展资源,更重要的是它能控制这种资源在网络中流动,并能影响到整个创新网络今后的整体发展。 通过嵌入关系网络企业有了更多机会参与到不同的创新活动中,接触到各种合作企业,有助于企业拓宽自身可以利用的资源和知识基础,获取丰富的创新开发经验,同时也有利于企业降低创新开发的成本。 1.2 吸收资源 企业嵌入关系网络有机会能接触到各种资源和合作企业,如何能做得更好,获取更多创新资源帮助企业实现创新呢?知识转移的作用处于创新过程的中心地位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在知识溢出的过程中,为什么有的企业技术创新速度快,而有的慢呢?Cohen等首先注意到了企业在识别、评价、同化以及商业化应用外部知识的能力差异,并将其定义为吸收能力[15]。但是,由于研究对象、研究范围以及研究限定的不同,对吸收能力有多种定义。有将其看作是组织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认为是一系列应用范围较广的技能,它主要用来处理从企业外部转移过来的新技术中的隐性知识并使之适合于本企业的应用;还有将其看为是组织的一系列惯例和规范,由此企业获取、消化、转换和利用知识并形成动态组织能力。不难看出,这些概念涵盖了评价、消化和应用知识的能力或者是知识基础的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