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理的一元性与多元性问题,涉及真理的存在问题,也涉及真理的来源问题。所谓真理的一元性,是肯定真理的存在,主张真理只能有一个共同的来源;而真理的多元性则主张真理具有多重来源。在欧洲哲学史上,柏拉图主张真理是对理念的回忆;基督教神学主张真理是上帝的天启;洛克则认为人心如一张白纸,真理只能来自感觉或经验;……。它们都从属于真理一元论的范畴。相伴而来,也有人主张真理的多重来源。如:托马斯·阿奎那认为同时存在哲学的真理与神学的真理,即理智的真理和信仰的真理;笛卡尔则主张人的观念有三种来源,即天赋的观念、来自外界的观念以及人自己制造的观念。在上述各种看法中,真理一元论者的主张并非都是可接受的;而真理多元论者的主张实际上否定了真理的存在,是我们所不能接受的。 真理一元性的观点只是肯定了真理的存在与唯一来源。但是,真理究竟是什么,还是一个未解决的问题。按照欧洲哲学理性主义的传统,真理只能存在于以概念、判断、推理为形式建构起来的人类认识之中,即思维之中。 巴门尼德很早就提出了思维与存在同一性的哲学命题,认为“能被思维者和能存在者是同一的”,“你找不到一个思想是没有它所表述的存在物的。”(《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卷第31、33页,北京大学出版社)其意思是说,真理只存在于思维之中,而思维必定有一对象;这个对象并非通常的具体存在物,而是一个超乎寻常的绝对存在者。柏拉图进一步发挥了巴门尼德关于绝对存在者的思想,认为思维的对象只能是永恒的存在者——理念,真理就是对超然独立存在的理念的思维,而思维一旦认识了理念也就达到了绝对的真理。总之,他们都把真理当作完全绝对的东西,最终归结为思维对超越有限的绝对存在者的直接认识。 区别于巴门尼德、柏拉图对思维与存在同一性命题的理解,马克思主义认为思维与存在虽然具有同一性,但思维与存在的同一却只能是有限的同一,它必定要以思维与存在的差异作为补充。现实的真理从来不是完满的。巴门尼德、柏拉图式的所谓绝对完满的真理只能存在于人的理想中,或者只能作为一种理想成为人类在无限久远的进步中追求的永恒目标。 从巴门尼德、柏拉图对思维与存在同一性命题的理解方式可以看出,他们实际上是把真理的一元性等同于真理的单一性,认为世上只能存在唯一的真理,即作为绝对存在者对应物的绝对思维;除此之外,不可能有其它形式的真理存在。但是,按照马克思主义对思维与存在同一性命题的理解方式,真理的一元性却并不等于真理的单一性。因为与存在直接同一的绝对思维是不可能的,真理只能在一定程度上与存在近似同一,只能在无限的过程中与存在不断接近。因此,马克思主义对思维与存在同一性命题的理解方式隐含着一个极其重要但却常被人们忽视的结论:真理是一元的,但并不必定是单一的。在现实中,出现几种思维(如理论观点)同时作为与客观存在一致的真理而并存的情况以及几种思维在相互补充中作为真理而存在的情况都是完全可能的。真理既是一元的,又是多样的。 二 从哲学史角度分析思维与存在关系得出的真理是多样统一的结论,可以从对思维与存在关系的现实分析中进一步得到肯定。 如果把以概念、判断、推理为形式建构起来的人类思维看作客观存在的映象,而把客观存在作为原型;那么在思维与存在之间必然具有一种对应关系。思维对存在的这种对应或称映现,一方面是可能的有效的;另一方面又必然是有限的。而思维的有效性与有限性都与人对客观存在的分辨度有关。这里所说的分辨度,既与人类认识的感性能力有关,又与人类认识的理性能力有关。 具体地说,当我们把客观存在限制在一定范围与层次上时,与人类的分辨度相关,客观存在的构成要素、属性、关系都是有限的、可穷尽的。此时,概念、判断、推理作为对客观存在的抽象及其建构,可能有效地反映客观存在,实现有限的思维与存在的同一,即达到真理性的认识。 但是,如果取消对客观存在的范围与层次的限制,并脱离开人的一定分辨度,那么客观存在的构成要素、属性与关系都是无限的、不可穷尽的。此时,概念的局限性就暴露了出来。因为,概念无论如何永远只是对客观存在的片面抽象,永远无法穷尽事物的所有要素、属性与关系。概念的这种片面性必然反映到由概念组成的判断之中,并最终进入推理过程之中。因此,以概念、判断、推理为形式的思维的有效性最终又必然是有限度的。更何况,客观存在还是流动的,而形式逻辑的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则要求思维具有稳定的非流动性质,这就更限制了思维的有效性。 一般地说,思维映现、把握存在有以下几种情况。而这几种情况,都体现着思维把握存在的有效性与有限性。 第一,人类思维与客观存在之间的同构映现。所谓同构映现是指映象与原型的格局相同,具有准确的正向与逆向的一一对应关系。例如,原型若包括五个元素(A、B、C、D、E), 则映象中也必须有五个对应元素(a、b、c、d、e); 并且原型中的各种变换在映象中也必须是完全一致的。因此,人类思维与客观存在之间如果是同构映现,则必须具有完全的同一性。但是,如前所述,客观存在的要素、属性与关系最终是不可穷尽的,而且是流动的;而人类思维则是片面有限的,而且还是相对静止凝固的。这就意味着,思维与存在的完全直接同一是不可能的。因此,同构映现从严格意义上说是不可能的。 第二,人类思维与客观存在之间的同态映现。所谓同态映现,意味着映象与原型之间并非严格的一一对应,而是具有某种粗糙性与模糊性,即原型的某些差别变化无法在映象中得以表现。例如,原型中包含五个元素(A、B、C、D、E),而在映象中可能只有四个元素(x、c、d、e)。映象中的x对应于原型中的A、B两个元素。因此,在映象中原型的A、B两个元素是无法加以区分的。思维与存在之间只能是同态映现,即人类思维只能是客观存在的简化的映象,具有近似的性质。这也就是说,现实中只能存在有限的相对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