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 )概念的形成和推开在国际上是80年代下半期以来的事情,90年代得到中国的重视。目前在国内对可持续发展的关注,自然科学技术方面的力量已经先行一步,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思考尚未充分展开。面对中国90年代更为艰巨的发展使命,我们既要寻找可持续发展的技术方略,同时也要阐明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底蕴。故此,本文拟就可持续发展理论的价值观问题作一审视。 一、可持续发展理论在人与自然关系上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价值观 从字面上理解,可持续发展是指人类经济社会发展应该注意可持续性,防止不可持续性,但其根本要义是要求人们从传统工业文明的发展方式中解脱出来,转向新的生态文明的发展方式。传统工业文明的发展观是以人类中心主义为价值取向、以人统治自然为主导的发展观。从历史上说,人的自我中心化是人类早期发展的重要特征。原始人把对心灵现象的自我意识“移情”于外部世界,从而形成了“万物有灵论”观念。这显然是人们以自我为中心,把内在尺度外向投射给一切可能事物的结果。这种原始的自我中心化通过自我意识必然积淀为哲学观念。例如,古希腊哲学家普罗泰戈拉就曾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这一名言。近代西方人本主义思潮的兴起,标志着人的自我中心化结构的自觉强化。这种以人为中心的取向不仅是反击中世纪宗教神学的武器,也是以人为尺度征服自然界的理性立场的合法性依据。例如,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霍尔巴赫在《自然体系》中就提出:“人必须使自己成为全部自然界的中心;事实上他只能按自己的感受来判断事物;他只爱自以为对他生存有利的东西;他必然恨和惧怕一切使他受苦之物;……人类必然确信整个大自然系为他而造,自然界在完成它的全部业绩时心目中只有人,或不如说,听命于大自然的强大因果在宇宙中产生的一切作用都是针对人的。”〔1 〕整个西方近现代文化就是以这种人的自我中心化为基本取向展开的,无论是对自然的驾驭和支配,还是对异族文明的征服和同化,都体现着这一主旋律,它构成了传统发展观的基本内核。 以人类中心主义为价值取向、以人统治自然为主导的人与自然关系观及其传统发展观是人类对自然作斗争并取得胜利的思想总结,也是一种推动力量,它指导了人类改造自然并取得胜利的成果,这是毫无疑问的。然而,“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2 〕以人类中心主义为价值取向、以人统治自然为主导的人与自然关系观及其发展观,其负面影响也是极其巨大的惨痛的:它不断加剧了人与自然的对立和冲突,从而出现危机形势。如大气温室效应加剧,地球臭氧层变薄,有毒化学品危害加剧,酸雨污染日趋严重,淡水资源严重短缺,林地、草地、耕地锐减,废水、废气、废物泛滥,人口剧增,能源枯竭,环境污染,生态恶化……。正像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所说的那样:“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从来没有任何一个文明,能够创造出这种手段,能够不仅摧毁一个城市,而且可以毁灭整个地球。从来没有整个海洋面临中毒的问题。由于人类贪婪或疏忽,整个空间可突然一夜之间从地球上消失。从未有开采矿山如此凶猛,控得大地满目疮痍,从未有过让头发喷雾剂使臭氧层消耗殆尽,还有热污染造成对全球气候的威胁。”〔3〕 人类征服和改造自然的空前巨大的成就和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生态环境系统的空前严重的危机令人困惑地纠缠在一起,向传统的发展观提出挑战,引起人们的严重忧虑和深沉思索,向人们提出严肃紧迫而又必须回答的重大课题,可持续发展正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可持续发展观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强调人在经济活动中应该遵循生态学原理,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协调发展。勿庸置疑,建构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观是追求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前提。笔者认为,建构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观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人的理性与情感的统一 人类不仅要有理性还要有情感。情感是人对自身需要与对象之间关系的直接体验,它起着理性无法替代的作用,是人类生活的必要部分。如果片面强调和夸大理性的作用,就可能导致自然界的毁坏。因为理性并非是人类唯一重要的思维活动,当它们脱离情感因素的作用时常常是不可靠的。爱、畏惧、责任感和道德感等情感因素,能使人处在警觉状态,作出保护性反应。当然,并非一切情感都有用,理性的任务就是帮助我们鉴别和选择它们。只有理性和情感的充分合作,人类才能更好地生存和发展。 2.人际道德与生态道德的统一 人际道德是指人与人的道德关系,生态道德是指人与自然的道德关系。生态道德与人际道德有着密切联系。一方面,人与自然的道德关系以自然界为中介折射出人与人的道德关系。自然界的系统性表明,人对自然界的行为如果造成任何局部环境的破坏,都有可能影响到整个地球环境的恶化,失去平衡的自然界就会对人类进行各种形式的报复。人如何对待自然界的问题实质上就是人如何对待自身的问题。一定的个体或群体对自然界的不道德就是对其他个体或群体的不道德,也就是对子孙后代的不负责。人对自然的基本道德准则是热爱自然、尊重自然和保护自然。另一方面,人与人的道德关系也影响人与自然的关系,人对人的不道德行为往往会导致人与自然的冲突。首先是非正义战争,它使地球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同时,军备竞赛也消耗大量的自然财富以及一些非常稀缺的资源。其次是殖民主义者的掠夺和吞并行为,它给土地、森林和自然资源带来无法估计的损失。 3.人的进化与自然的进化的统一 人的进化与自然的进化的统一,即是人与自然的共同进化,它强调了人(社会)同自然的相互渗透、相互交织、相互补充和相互合作。人与自然的共同进化不仅是人对自然的道德关系在人类实践中的具体实现,而且也是生态规律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客观反映和客观要求。为了保证人与自然的共同进化,就必须在人类社会生产中考虑生态因素,克服以单一的经济增长为目标的传统经济学模式,建立生态经济学。生态经济学把社会——经济——自然的复合系统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以解决自然的需求(获得“最大的保护”)和人的需求(获得“最大生产量”)之间的矛盾,促进人与自然的共同进化为任务;它既强调经济规律又强调生态规律,把社会生产力和自然生产力、经济再生产和自然再生产统一起来。借助生态经济学的理论和实践,人类能够处理好保护自然和利用自然、建设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辩证关系,达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