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交往与人的主体性

作 者: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安徽教育学院学报:哲社版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B1
分类名称:哲学原理
复印期号:1997 年 10 期

关 键 词:

字号:

      现代世界,随着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不同语言和文化传统相互交流的加强,交往和对话已为人们所日益关注。在国内,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交往问题也日益显示出自己的重要意义。正是在这一现实背景下,才有了关于交往的哲学话题。本文仅就马克思交往理论的有关问题谈谈自己的理解。

      一、交往的基本界定

      什么是交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关于“交往”的注释中指出:“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Verkehr'(交往)这个术语含义很广。它包括个人、社会团体、许多国家的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1]马克思在致安年柯夫的一封信中,关于自己所使用的法文Commerce(交往)这个术语问题时指出:“我在这里使用'Commerce'一词是就它的最广泛的意义而言,就象在德文中使用的'Verkehr'一词一样。”[2]从总体上看,马克思关于“交往”的含义可以归纳为:交往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现实的个人、阶级、社会集团、国家之间在物质、精神上互相往来、互相作用、彼此联系的活动;在众多的交往活动中,又以物质交往为最基本的交往,它决定了其它一切交往活动及其形式。

      值得注意的是,马克思还认为,交往具有两个维度:一个是从横向方面反映了主体与主体之间的社会联系;另一个是从纵向方面说明了这种社会联系是在主体与客体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这两个维度表明,交往范畴并不单纯地表征主体与主体的关系,也不单纯地表征主体与客体的关系,而是表征主体之间关系与主客体之间关系的统一。换而言之,在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中已经涵盖了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关系,离开了主体之间的交往,就不可能有对客体的积极改造;在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关系中已经预设了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主体总是处在以客体为中介的交往活动之中。

      笔者认为,马克思关于交往的“两个维度”的思想具有重要意义。其一,它表明人类交往活动的范围和界限,就是生活和社会实践的范围和界限,因而,交往便构成人的全部生活方式和存在形式。人类交往是怎样的,人类自身也就是怎样的。其二,它表明交往作为人与人之间的实践关系,又是人的本质力量的相互作用关系。虽然人的本质力量直接规定着交往活动,但交往活动以其独特的性质和特点确证人的本质力量。这种确证既在人的活动过程中,又主要在其活动结果中,更在他们所结成的社会关系中。其三,它表明交往具有历史性,即它在宏观上表现为交往作为整个社会关系系统的实现,是与人类历史发展同步的,它由生产和需要的水平决定并随着生产力水平和主体需要层次的不断提高而改变形式和丰富内容。正是这种人类交往形式的发展导致了社会形态的更替和人类历史的进步。从微观上看,交往作为个体间的直接接触,构成了人的日常生活中的经验存在方式,随着交往方式和社会结构的调整,人际间交往的范围、手段、环节等都将从狭隘、单一、简单趋向广泛、复杂和更高层次的方向。正如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一样,交往形式的发展也同样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

      需要指出的是,马克思当年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由于还没有形成“生产关系”这一科学概念,故而常用“交往形式”、“交往方法”和“交往关系”等去代替“生产关系”。除此之外,马克思还经常使用“交往”这一概念,从上下文关系看,“交往”与“交往形式”等概念是有区别的。“交往形式”、“交往方法”和“交往关系”是指生产关系,而“交往”这一概念,马克思是把它当作人的一种活动,并且是具有重要历史作用的一种活动。马克思说过:“历史中的资产阶级时期负有为新世界创造物质基础的使命:一方面要造成以全人类互相依赖为基础的世界交往,以及进行这种交往的工具,另一方面要发展人的生产力,把物质生产变成在科学的帮助下对自然力的统治。资产阶级的工业和商业正为新世界创造这些物质条件。”[3]应该说,“交往”是马克思在建立历史唯物主义时的重要范畴,我们不能忽视这一范畴。也正是在交往当中,人自身才得到发展,人的主体性才得以真正的映现。

      二、交往对人的主体性的影响

      劳动、社会实践是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的主体性高扬的根基。从交往活动的角度看,不仅生产活动不能离开人们的交往活动,交往活动是生产活动得以进行的现实前提,而且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交往本身也成为人的新的需要和能力的源泉,并实现着人们相互间物质、能量、情感、信息等方面的交换,扩大了个体的体力和智力,使他人的体力成为自己体力的延伸,使他人的知识和本领成为自己的智力的扩充,使每个人在现实活动中显示出全面的活动能力,人的主体性得以高扬。因此,交往构成了人的全部生活方式和存在形式。人类交往是怎样的,人类自身也就是怎样的。

      (一)人的交往活动体现并保存了人的主体性

      所谓人的主体性,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人的主观能动性,即人通过实践改造自然、社会和自身的能力和特性。交往是主体之间的往来,包括物质往来和精神往来,其实质,就是人的主体性的体现。

      人的主体性首先表现在物质生产能力上,而交往又保存了人的物质生产能力。马克思指出,某一地方已经创造出来的物质生产能力,在以后的发展中是否会失传,取决于交往扩展的情况。火的发明、铁器的使用,之所以延续到今天,完全依赖一代一代的交往。当历史只限于毗邻地区时,每一种发明在每一个地方都必须重新开始。一些纯粹偶然事件(如蛮族入侵、战争)都足以使一个具有发达物质生产能力和有高度需求的国家处于一切都必须从头开始的境地。只有当交往具有世界性质并以大生产为基础时,保存以往创造出来物质生产能力才有了保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