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80年代中叶,我国哲学界就认识的本质问题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讨论。有人提出认识选择和认识建构论,认为认识的本质不在于反映,而在于选择和建构。这一观点受到了绝大多数人的批评,认为认识的本质不在于选择和建构,而在于反映,但反映又包含着选择和建构因素于自身。在此基础上,又有人提出了认识的创造性问题,认为认识还包含着创造性因素,认识过程的创造性因素表明:一方面反映包含着创造;另一方面创造是反映基础上的创造。认识论的这场讨论,虽然有个别观点过于激进而偏离了方向,但绝大多数观点是建设性的,把选择、建构、创造因素纳入到反映过程之中,这无疑是对反映论的深化,更深刻地揭示出认识的反映和能动性本质。同时,这场讨论自觉不自觉地把创造认识或认识的创造性研究摆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面前。 一 研究创造认识,不仅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发展的要求,也是当今世界发展所提出的要求。人类许多全球性及局部性问题的解决,需要创造性思维的开拓与探索,同时,全球范围内的高科技与综合国力的竞争又使得各个国家和每个民族都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一个国家和民族只有在社会的各个领域不断地开创进取,才能在国际大舞台上立于不败之地。可以说,当今世界是处在一个发展的时代、竞争的时代和创造的时代。因此,认真研究创造认识对于哲学认识论来说就很有必要。 其实,创造(包括认识的创造)是人的本质之一。单就人的生物本能来说,人的生理器官是很不完善的,他和外界环境并未形成特定化的关系,因为外界环境不能完全自发地满足人的需要。外界环境对人来说是匮乏的,人为了生存,必须改造甚至创造外部环境以满足自身的需要。对于这一点,生物哲学人类学家格伦作了很好的论述。 即使是人的生物本能也和外界环境的关系是开放性的和创造性的,那么,人的社会本质与文化本质同外界环境的关系就更是开放性的和创造性的了。因为人的社会需要和文化需要不可能从外界自然环境中自动地得到满足,人必须在改造外界自然的基础上,创造人类社会和文化世界,以满足自身的社会需要和文化需要。人类第一次制造石器,标志着人类第一次创造活动的开始,正是由于人的创造活动,人才从动物界提升出来,而组成了人类社会。人类社会经历了多种形态发展到今天,科学技术已高度发展,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也不断丰富,这些都应归之于人的创造本质和创造活动。而人的创造认识是人的创造本质和创造活动的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同时又是其他一切创造活动的先行条件和前提,可以说,没有人的创造认识和创造思维,就不可能有人的创造实践和其它一切创造活动。因此,研究人的创造认识,也是研究人的创造本质和创造活动的根本任务之一。 创造认识也像其它一切认识一样,是一种观念地把握客观对象的意识和精神的活动,这是创造认识同其它一切认识所具有的共性。但创造认识又是一种特殊的、高级的和创造性的认识活动,这是创造认识所独有的个性,创造认识所具有的这种共性和个性的统一,就构成了它的本质。 二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深刻地揭示了一切认识的反映本质,作为特殊认识活动的创造认识,当然也毫无例外地服从着认识反映的一般本质和规律。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深刻地揭示了认识的一般本质,认为认识就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就是能动的反映论。能动的反映论不仅将唯物主义观点应用于主体的反映过程,从而坚持了唯物主义反映论的一般原则,而且将实践和辩证法的观点应用于主体的反映过程,从而唯物而又辩证地解决了反映的能动性问题。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也即能动的反映论。 作为认识本质的“反映”范畴,我们不能只从字面上去理解,如果只从字面上去理解,“反映”就是简单的复写和摄影,它只揭示出认识内容的客观性和反映的外界原型,而忽视了主体的能动作用,这往往和旧唯物主义认识论混为一谈。但作为哲学认识论的“反映”范畴,我们应从哲学的角度去把握反映的实质,把它看作是主体观念地把握客体的一个本质范畴。列宁之所以把“反映”、“复写”和“摄影”并列起来,这只是一个形象和比喻的说法,我们不应局限于字面上的语义理解,而应把握反映所揭示的认识的本质。 马克思主义的能动反映论首先强调的是认识内容的客观性,强调认识内容是对外界客体的反映和再现。所谓认识的再现就是指认识内容有它的外界原型,认识只是对原型的反映,原型和认识之间有实质上的一致性,只是它们存在的形式不同,原型是客观地存在着的,而认识是观念地存在着的。尽管认识是观念的东西,但它是对客体的反映,认识内容来源于外界客体,再现客体,具有客观性。承认认识是对外界客体的反映和再现,就坚持了认识论的唯物主义原则,这是认识论的一个基本问题和首要问题。 能动的反映论又认为,主体对客体的反映并不是无条件地接收外界客体的一切信息,而是挑选那些同主体需要相联系,并和主体的认识结构和认识能力相适应的客体作为反映对象。可见,主体确立认识客体时就渗透着选择因素。不仅如此,选择因素也渗透在认识的整个过程中,主体反映客体的过程,就是主体接收客体信息,用思维对信息进行筛选、选择、加工、整理的过程,选择是认识过程的必要因素和环节,选择是主体认识的目的性和能动性的重要表现。严格意义上的选择只有人才有,动物的本能适应不叫选择,就连人的生理本能反应也不叫选择,如在一个安静的场合,突然传来一声尖叫,人们会不由自主地朝叫声望去,这只是听觉本能的反应,不叫选择。选择只能是在主体的目的、动机驱使下,有意无意地在多种对象中挑选出自己需要的客体,然后进行反映和认识。选择是以反映为基础和目的的,选择是在反映提供的内容和对象中进行的,若没有反映,就没有选择。选择的目的是为了更集中、更有针对性地反映外界客体,选择并不是认识的目的,认识的目的是经过选择环节去更好地反映外界客体。再者,选择本身要受外界客体的制约,选择什么,不选择什么,这并不是主观随意的,而是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外界对象的决定。另外,选择所依据的主体认知结构和认识能力,也是主体在长期的实践和认识过程中形成的,是反映的积淀和内化。因此,认识的本质在于反映,而不在于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