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正确的认识都是时代的需要和社会实践的产物,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们认为认识来源于客观,不是主观自生的。但不能不看到,认识的正确与否,与认识主体的素质、水平和能力关系极大。主体条件不具备,同样,不可能产生正确的认识。本文试从认识主体方面探索获取正确认识的条件。 人作为认识主体,自身具有程度不同的认识能力和水平,这种主体具有的认识能力和水平由四个要素组成,即知识、经验、阅历和人生体验。主体的认识能力和水平与这些要素呈正相关关系,也就是说,知识和经验越丰富、阅历越广、人生体验越深,一般来说,其认识水平和能力也就越强。知识是四要素中的最基本的要素,包括自然科学知识和社会科学知识两个主要方面,作为社会科学工作者来说,知识面越宽广越好,至少要精通某一具体学科的专门知识和通晓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要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尤其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经验是指社会实践和社会生活的经验积累,不断由量的积累逐步达到质的飞跃。阅历主要指主体的职业历史,也包括交往和旅行等所获得的重要见闻。体验主要是指主体在社会实践和人际交往中身临其境的感受,从中所获得的人生思考和领悟。 从四者之间的关系来看,四要素都是从学习、生活、实践中获得的,其内容是客观的,其形式却是主观的,活跃在个体的大脑和心田中,既看不见也摸不着,但可以通过语言或文字表达出来。知识和经验相关性更强,也可以笼统地都视为经验,只是前者为间接经验,是他人和前人的经验,后者为直接经验。阅历和体验都可以视为感受,前者主要为外在感受,直接诉诸五官,后者为内在感受。阅历和体验也不能截然分开,从阅历到人生体验是一个由表及里的感受过程。知识经验与人生体验也可以相互转化,在一定的条件下,知识、经验可以转化为人生体验,阅历和人生体验也可以转化为新的知识。 知识等要素在认识过程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具体体现在如下四个方面: 第一,增强客观科学性,减少主观随意性。 真理是客观的,首先认识的对象是客观事物,包括自然、社会以及人的科学思维方式都在认识主体之外客观地存在着及发展着,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其次认识的内容也应当符合客观事物的实际情况,不应带有任何主观的成分。列宁指出:“认为我们的感受是外部世界的映象;承认客观真理;坚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这都是一回事。”[1]在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中,从形式上看是人自身思维的运动,是主观的,但其内容是客观的,来源于实践。认识中之所以有正确与错误之分,其原因就在于主观认识是否符合客观事物的本来面貌及其发展规律。符合客观事物的本来面貌及其发展规律的认识是正确的,反之则是错误的。而要达到认识的正确性,除了感性材料正确外,认识主体还必须有较高的素质,才能完成“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改造制作功夫,使人的认识插上腾飞的翅膀,最终达到把握住事物的本质和科学地预见未来。 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一书中,有个很重要的思想,国家振兴之道在于知识,首先是关于真理的知识。并指出哲学便是关于真理的知识,它是人类尊严与理性权威的确证,从一个更高的层次上,揭示了知识与真理之间的关系。可见科学知识本身就具有真理性。有的可以直接拿来为我所用,以减少不必要的劳动,省去摸索和试验的时间和精力。自然科学中有关定理和定律以及公式等;社会科学中,如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要从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要用团结——批评和自我批评——团结的方式等就是这样的例子。有些知识虽不能拿来直接运用,但它也能间接地帮助人们从宏观上把握事物,从微观上了解事物,使人们受到启迪,帮助人们入门,找到具体的操作方法和工作方法等,并容易举一反三,有一点就通、一通百通的效用。在日常工作中,听汇报时,认识水平高的人既能抓住重点,提出关键性问题,引向深入;又能在一定程度上知道汇报的可信度,有没有水份和水份的多少。而且知识和认识是一个循环系统,有知识的人在认识过程中,能把不符合知识,尤其是常性识的东西取舍掉,并能在实践中,加深原有的知识和拓展知识领域,反过来,知识的增加又能进一步减少主观随意性和盲目性。在认识和处理纷繁复杂、变化多端的矛盾时,知识的作用更为突出。知识多,阅历广、经验丰富、人生体验深的人,认识能力较强,认识事物的速度较快。具体地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帮助人们拂去表象,抓住事物本质和规律,有助于人们分辨事物的真伪、现象和本质主流和支流,有助于人们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有助于人们把握事物的整体、本质和规律。二是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作用。首先有似曾相识之感,引起回忆和联想,为人们判断问题事物提供参照和对比,其次由此及彼,拓展思维的空间,在新情况下不发生偏差和混乱。 以重庆谈判为例。蒋介石为了欺骗舆论,邀请毛泽东赴重庆谈判。跟蒋介石打过多年交道的中国共产党人,十分透彻地了解蒋介石真内战、假和平的阴谋。毛泽东同志冒着生命危险,大义凛然深入虎穴,与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反动派展开面对面的谈判,这不仅充分表达了共产党人要和平的诚意,而且有力地揭露了蒋介石的阴谋,教育了广大热爱和平的人民,团结了中间力量,取得了舆论和战争的双重主动权。鲁迅说过,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这种人生体验,使鲁迅对社会本质的认识上比一般人更透彻,因此,他用他那犀利的文学解剖刀,冷静地、深刻地、无情地揭露旧世界的阴暗、腐巧和没落,热情地讴歌新生和希望,寄托着内心世界美好的追求的企盼。邓小平同志在因文化大革命造成的困难面前,在国际风云变幻的考验面前,始终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分析形势,洞察问题,坚定社会主义的信念不动摇;在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上,他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强调既要解放思想,又要求事求是,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成功地走上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不仅使我们的国家经受住了国内外的严峻考验,而且在历史发生大转折的过程中获得了社会主义事业的大发展,取得了全世界瞩目的巨大成就。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邓小平同志之所以能对社会主义获得正确认识,与他个人是大有关系的。他经历丰富,知识精深渊博。经历过长期的残酷的革命战争的千锤百炼和建国后社会主义建设的艰难历程。他目睹了苏联的解体和东欧等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的变化。千辛万苦和种种磨难造就了他刚毅坚强的品格。他始终关心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他始终心系祖国的富强和人民的幸福,他无私无畏,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不论在何种情况下,讲真话、干实事,在认识真理的道路上不断地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