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学哲学的几个问题

作 者:

作者简介:
俞吾金 复旦大学博士生导师

原文出处:
空军政治学院学报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B1
分类名称:哲学原理
复印期号:1997 年 09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什么是哲学?这个问题看起来是一个简单的问题,但实际上却是哲学研究中最难回答的问题。哲学与自然科学不同,后者的研究领域是十分明白的,不需要经常返回去询问:什么是物理学?什么是化学?等等,但哲学研究却需要经常返回到自己的元问题上,即询问自己:什么是哲学?因为不同时代的不同的人会对这个问题作出不同的解答。按照我的看法,哲学是一门探究人类生存意义的学科。哲学关心的不是日常生活中的琐细的事情,而是整个人类安身立命之本。与常识所蕴含的“随大流的”、自然主义的思维方式不同,哲学主要诉诸高度严格、但又高度灵活的概念思维,以期揭示出社会生活的真相和意义。对于有志于哲学研究的人来说,应思考和把握下列问题:

      一、要破除“哲学=诡辩”的误解

      常识作为自然主义的思维,具有凝固性和非此即彼性,而哲学作为一种灵活的思维方式,必定会动摇常识的凝固性。所以坚持常识的人总是对哲学抱着疑惧的态度,认为哲学就是诡辩,就是耍咀皮子。正如黑格尔所说的:“诡辩乃是常识反对有训练的理性所用的一个口号,不懂哲学的人直截了当地认为哲学就是诡辩,就是想入非非。”其实,真正的哲学思维与诡辩并不是一回事。诡辩是无原则地夸大主观感觉的相对性,从而使一切陷入主体感觉和情感的黑洞之中。与此不同的是,哲学虽然包含怀疑主义和相对主义的成分,但它并不停留在单纯否定的阴影中,它既承认稳定性,又承认变动性,力图达到对一切对象的辩证的把握。学习哲学并不是为了培养自己耍咀皮子的能力,而是为了探索安身立命之本。这一点是初学者首先应当明确的,不然,学哲学就可能误入歧途。亚里士多德认为,哲学起源于人们对事物的好奇心。乍看起来,这个看法是有道理的,但它并没有把哲学与实证科学在起源上的差异区分开来。我们也可以说,任何实证科学,如物理学、生物学等同样起源于人们对事物的好奇心,而实际上哲学思考的问题比实证科学更为深入。如果说,实证科学起源于人们对事物的好奇心的话,那末,哲学则起源于如下的兴趣,即人们为什么会对事物产生好奇心。在中国古代传说中有神农尝百草的故事,但神农为什么要去尝百草呢?是因为他对百草的不同的滋味感到好奇吗?并不,他的真正的兴趣是要确定:哪些植物对人的饮食、疾病治疗是有价值的。换言之,用今天的术语来表达,神农的兴趣仍然停留在实证科学的范围内。如果我们从哲学上进一步深入地分析他的行为的话,就会发现,他的行为深深地扎根于对人类生存活动的关注。也就是说,哲学的思考并不源于对外部事物的琐细的好奇心,而是扎根于人类的生存活动的深处。比如,法国哲学家和文学家加缪注意到了人类生活中经常出现的一种现象——自杀,这种现象引起了他的深深的关注。他认为,哲学的根本任务不是去探究在认识活动中到底有多少对范畴在起作用,而是要思考:人为什么会自杀?加缪由此而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的存在主义的哲学思想。

      二、要从流和源两个角度来学习哲学

      所谓“流”是指哲学史。哲学存在于哲学史中,哲学史也就是哲学问题史,而正是这些问题把历史上的哲学家的思想串联起来了。英国哲学家怀特海说过,全部西方哲学家的思想不过是柏拉图思想的注脚。这个说法当然有点夸张,但却表明了哲学思考的连贯性。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过,任何一个伟大的哲学家都通向哲学本身。这表明伟大的哲学家的思考最能体现哲学的神韵,然而,不管怎么说,要绕开哲学史来学习哲学是不可能的。常常有这样的年轻人,刚刚读了一、二本哲学概论,就断言自己已经深入哲学智慧的堂奥,就一心想建设自己辉煌的哲学体系了。顺便指出,笔者有幸拜读过不少这样的体系草图,这种压倒千古大哲的虚骄之气实在是要不得的。要学习哲学,就要尊重以往一切哲学家在思维上做出的辛勤的努力,只有深入地研究并领会他们的思想,才可能真正地超越他们。否则就像拔着自己的头发想离开地球一样,是根本不可能的。在人类发展史上,有三部哲学史是最值得重视的:一是西方哲学史,二是印度哲学史,三是中国哲学史。如能对这三部史都有一定的了解,那在哲学研究和运思上就将获得一个坚实的起点。

      所谓“源”是指现实生活。学习哲学不仅要从书本上学,更要从生活这本“大书”中来学。这是因为要进入哲学的堂奥不但需要知识,而且需要感受。德国诗人歌德说过,理论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树是常青的。远离生活,对生活毫无感受的人是不可能提出深邃的哲学见解来的。现代存在哲学的代表人物——克尔凯郭尔·海德格尔、萨特等都对他们置身于其中的生活世界和时代有很深的感受。他们在哲学中讨论的“孤独”、“罪责”、“烦”、“畏”、“死”、“恶心”、“异化”等都与现代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因而赢得了广大的读者群。感受生活、理解生活对于有志于哲学研究的人说来是不可或缺的。

      三、要处理好学与思的关系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正确地说明了学与思之间的辩证关系。不学习哲学史,整天冥思苦想,试图凭空创造出一个新的哲学体系,乃是一种天真的幻想。反过来说,像俄国作家果戈理笔下的乞乞科夫的跟丁一样死啃书本,从不去思考自己所学的东西,也是不行的。在任何情况下,真正富于创新意识的哲学见解都是在艰辛的思考的基础上诞生出来的。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常常陷入沉思之中,有一次,他在去朋友家的路上突然陷入沉思,竟在别人的屋檐下站了整整一天;德国哲学家康德也喜欢思考,他把思考中形成的想法随手写在各种纸片上,有时甚至写在账单上。他的《三批判书》是最精深的哲学思考的结晶,以致有的学者指出,康德是通向哲学的必经的桥梁。然而,哲学家的思考并不是胡思乱想,只有把思与学结合起来,思才是真正哲学意义上的规范的思。否则,思得越多,可能离真理也就越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