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智能革命”的唯物史观评述

——读童天湘的《点亮心灯——智能社会的形态描述》

作 者:

作者简介:
王锐生 首都师范大学政法系

原文出处:
哲学研究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B1
分类名称:哲学原理
复印期号:1997 年 09 期

关 键 词:

字号:

      编者按 积极开展学术成果的评价活动,是贯彻“双百”方针、实现学术民主的有效途径,也是学术繁荣的重要标志之一。学术刊物加大学术评论的比重,提高学术评论的质量,早已是学术发展的内在要求。本刊致力于此已久,深感此中之艰难。根本的问题是在于学者应有的理论兴趣、学术良心和社会责任感能否战胜来自传统的阻力(如所谓“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和市场机制负面效应的侵蚀。在“文化市场化”口号的误导下,以趋时媚俗的商业式广告冒充书刊评论并成为“畅销品”,本不是奇怪的事。但也正因此,那种不徇私情、以追求真理为最高价值目标,“对职位、牟利,对上司的恩典,没有任何考虑”的“毫无顾忌和大公无私”(恩格斯语)的科学精神,就显得更加可贵,更应该得到社会的理解和支持。也只有在这种精神的基础上,开展正常的批评和反批评,学者之间才能保持纯洁而牢固的友谊。这是学术理论领域反腐败、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一个重要方面。本刊将一如既往,为净化学术空气、维护学术生态环境而尽自己应尽的责任。为此,也恳切地希望广大读者、作者继续给以关怀、指导和支持。

      一、智能社会的根据

      二战后,对人类社会发展前途的预测成为社会学家和未来学家的研究热点。当代未来学把视野转向高新科技将给人们带来的社会形态,这一点并非没有客观根据。大家知道,在某些高科技产品的价值构成中,智力劳动已经占有决定性的份额。在现代产业结构中,知识密集型产业的份额越来越大。既然生产力归根到底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那么高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的新发展态势,不能不对未来社会形态的发展带来决定性影响。

      世界新技术革命在本世纪中叶的发展表明,资本主义工业化已经走到尽头了。许多迹象说明,从技术经济视角看,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将会到来。这个新发展阶段究竟是什么呢?从西方的文献资料中,我们看到有所谓“信息社会”、“后工业社会”、“后经济社会”、“后文明社会”、“后资产阶级社会”、“超工业社会”、“技术电子社会”、“程序化社会”、“富裕社会”、“新工业社会”、“统一工业社会”等等未来社会形态的预测和描述。但是,有人认为,上述诸形态都不过是分别从某一个侧面把握这个新的发展阶段的特点,并没有从本质上揭示新阶段的特征。从更广大的范围和更普遍的意义上看,新发展阶段的社会应当是智能社会。

      何以说,智能社会更能从本质上把握住新的发展阶段的特征呢?

      一种观点认为,战后世界经济发展中,知识密集型产业代替劳动密集型产业而在产业结构中居于主导地位。这表明,智力因素和智能技术在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日益增强。由此可以断言,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本质特征是智力革命。未来社会形态从技术经济角度看,应称之为智能社会。(参见黄楠森等主编:《新编哲学大辞典》,“智能社会”条,山西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另一种观点是童天湘(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在新著《点亮心灯——智能社会的形态描述》(下面简称《点亮》,中所提出的论证:智能社会必然出现的根据在于新时期的人与自然的关系。

      他认为,在世界新技术革命以前,人们所进行的只是能量革命。这包括从原始社会的人工造火(第一次能量革命)到近代蒸汽动力发明所开始的第二次能量革命。第二次能量革命创造的成果使人类进入了工业社会——其间,包括蒸汽时代的初级工业社会、电气时代的中级工业社会和原子时代的高级工业社会。整个能量革命使人类从生物圈进到技术圈(相应地是农业社会进到工业社会)。工业社会是一种高能结构的社会(主要是高能耗产业结构和不可再生的能源结构),高能必然导致熵增即产业污染。最终结果使人与自然的关系走向日益对抗,“地球村”危在旦夕。

      摆脱困境的出路在于从能量革命转向智能革命。智能是人改造物质、变换能量和处理信息的综合能力。掌握高新技术知识的人在创新中所产生的力量,就是智能的体现。有了智能就能最大限度地减少污染。如果说,以往工业社会的能量革命造出一个高熵社会,现在的智能革命则借助智能、智慧改变社会的高能结构,走向低熵社会即智能社会。从工业社会走向智能社会,意味着人类从技术圈走向智力圈。相应地,人类实践的社会支点也发生转移:从能量支点(工业社会)转移到智能支点(智能社会)。借助于这一转移,人与自然的关系便由以往的对抗转变为和谐。这样一来,智能革命、智能社会便标志着人类历史发展的一个大转折——从人类前文明史走向人类后文明史。

      无可否认,《点亮》一书对智能社会出现的时代意义做了比以往更为系统和深刻的论证。

      二、几个问题

      《点亮》作者长期研究人工智能,卓有成就。他在80年代中期所写的《知识工程与社会工程》论文中就已经提出于相对“能量革命”的“智能革命”的概念,强调研制新一代智能机器是关系到本国实力与21世纪格局的一场严重的斗争。这一见解引起了胡乔木同志的重视,并向当时的更高层领导写信建议研究建立机器人和人工智能研究的专门机构。如今,他在《点亮》中对智能革命的再度阐述,无论在论点的深化和资料的翔实丰富上,肯定会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我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者从《点亮》中获益匪浅。在受到启发之余,对智能社会的形态描述尚有一些疑惑,拟从唯物史观角度向该书作者请教和商榷几个问题。

      第一,关于划分人类社会的前文明史与后文明史的坐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