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人类抽象思维方式的历史性变革,伴随着科学和哲学的发展,“实事求是”作为一条简洁又丰富的科学认识路线也在不断地深化。在世纪之交,历史地回顾这条认识路线的思维方式形态,探讨其在当代应然的最佳内涵,对于深入理解和自觉贯彻这条认识路线,从而推动科学、哲学和社会生活顺利发展,无疑是十分必要的。 科学认识路线是能保证获得真知的认识路线;我国学者概括出来的实事求是就是一条科学认识路线。“实事求是”最早见之于《汉书》。《汉书·汉间献王传》曰:“汉间献王德以孝景前二年立,休学好古,实事求是。”实事求是即以事实为根据来探求真知,其根据和目的都是正确的;求则是实现在认识过程中的主观努力。在人类认识史上,凡能获得真知者,无不自觉或不自觉地遵循实事求是。但这条认识路线也有种种差异,其差异就在求或认识过程本身。认识过程包括感知和思维。在自然感官的前提下,通过运用观察工具,人的感知在不断发展;更重要的是随着科学认识的推移,人的抽象思维也相应发生质的变化。因而,为深入理解这条认识路线,有必要从抽象思维方式的角度对实事求是进行全面考察。 作为认识核心过程的抽象思维,把握或改制人的各种经验,形成各种间接知识。这些知识反过来又会成为人们后继认识的参照系甚至根据。因而,抽象思维方式及其成果对人的认识路线,包括实事求是这条科学认识路线,都起着举足轻重的重大作用。可以说,动用不同的抽象思维方式便会有不同的实事求是。所以,要深入理解实事求是,必须从抽象思维方式的角度对之展开深入研究。 一、运用经验思维的实事求是 经验思维是遵循直观同异对立统一律的抽象思维。直观同异对立统一律是经验思维的根本逻辑规律,是以经验之异同为标准直观地把握其同与异的逻辑规律。循此逻辑规律展开的经验思维是在不变革经验的前提下来代换或把握经验的思维。也就是说,它所把握的对象经验之同与异是直观形象上的同与异。当然,形象上的同是统一着差异性的同;形象上的异是统一着某种同的异。因而,其思维成果有直观、形象的特征。 运用经验思维的实事求是有自己独特的规定性;其独特规定性不仅在于这条科学认识路线中的经验思维本身,由于运用了经验思维,使这条认识路线的各个环节及其整体都深深受到它的影响,使之成为运用经验思维的实事求是(以下简称经验实事求是)。下面,我们首先分别考察经验实事求是的有关构成部分的独特规定,然后综合地考察经验实事求是。 经验实事求是的认识根据是实事。何谓实?何谓事?我们探讨其与经验实事求是有关的内涵。 实,一为事实;《国语·周语上》:“赋事行刑,必问于遗训,而咨于故实。”韦昭注:“故实,故事之是者。”二为真实;东汉王充《论衡·乱龙》:“夫图画,非母之实身也。”《三国志·魏志·陈群传》:“毁誉无端,则真伪失其实。”三是实际内容;《庄子·逍遥游》:“名者,实之宾也。”《荀子·正名》:“故知者为之分别制名以指实。”事,一指事情或人的行为;《礼记·大学》:“物有本末,事有终始。”《荀子·修身》:“劳苦之事则争先,饶乐之事则能让。”二为作或从事;《商君书·农战》:“境内之民,……事商贾,避农战。”三为社会变故;《商君书·农战》:“国有事,则学民恶法,商民善化,技艺之民不用,故期国易破也。”概括地看,事实或实事即客观存在着的种种 现实对象,这些现实对象是人认识的出发点或根本依据。 何谓求?求,一为寻找、探索;《玉篇·裘部》:“求,索也。”《诗·王风·黍离》:“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吕氏春秋·察今》:“舟已行也,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二是贪图、追求;《后汉书·烈女传·乐羊子妻》:“妾闻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况拾遗求利,以污其行乎!”唐徐寅《润屋》:“润屋丰家莫妄求,眼看多是与身仇。”实事求是中的求,主要是探索、追求。认识中的探索、追求主要就是观察、思维。通过观察、思维的努力追求,从而求得其是。 何谓是?是,一为正;《说文》:“是,直也。从日、正。”《易·未济》:“濡其首,有孚失事。”李鼎祚集解引虞翻曰:“是,正也。”正亦即真。《《字汇·目部》:“真,正也。”真为真实;《古今韵会举要·真韵》:“真,实也,伪之反也。”二为法则;《尔雅·释言》:“是,则也。”三为对,正确;《玉篇·是部》:“是,是非也。”《吕氏春秋·察传》:“辞多类非而是,多类是而非,是非之径,不可不分。”四为肯定,认为是正确的;《荀子·非十二子》:“不法先王,不是礼仪。”《汉书·韦贤传》:“天子(汉元帝)是其(贡禹)议,未及施行而(贡)禹卒。”实事求是有上述四意,而以正、真为首。 经验实事求是求到的是,一是经验,二是经验性语词。古人把经验性实词或概念称之为名。《释名·释言语》:“名,明也,明事实使分明也。”《荀子·正名》:“名定而实辨。”这种经验性的实词,其内涵都是经验;甚至重要的哲学概念,其内涵也都是经验。如在孔子思想中居核心地位的仁就具有多种不同的经验性意义: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已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乎人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论语·子路》)子贡问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论语·魏灵公》)孔子把一束关于仁的经验,观念地捆绑在“仁”这个经验概念中。其他如天、地、阴、阳、金、木、水、火、土等概念都是如此。总之,运用经验思维形成的思维成果,其内涵都为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