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文中,恩格斯指出,马克思主义作为历史领域中的一个新派别,其根本点就在于发现了劳动实践的首要地位,从而能够“在劳动发展中找到了理解全部社会史的锁钥。”[①]同理,对作为人类社会实质内容的社会结构诸问题的理解,也应立足于人类的劳动实践及其结构的基础之上,人类社会结构发生和发展的实质在于劳动。 一、社会结构是社会要素结合的方式 社会要素的内在联系表现为社会关系体系,从广义上说,社会结构就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类社会,一方面是以人的存在为前提,另一方面,它的存在又是以自然界为基础的。因此,第一位的关系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这种关系所形成的结构是整体社会结构中最基础性的结构。这种关系中的要素是人和自然,具体表现为生产力中的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等,由这种结构所决定的功能是以特定的有用属性占有自然物。因此,作为人与自然关系产物的物的关系就构成了特定社会结构的物质方面。现代社会结构,从客观上看,表现为两个方面:第一,物质资料生产部门的结构即产生结构,其要素为各个产业部门,它是整个社会结构的基础;第二,以产业结构为基础而形成的物质结构及其特定结果,成为社会政治结构和思想文化结构中的实体性基础,物质生产的产物将成为政治结构和文化结构中的各种不同性质和功能的设施和运转手段等。这种产业结构向政治结构和文化结构的渗透,从一个侧面体现了社会结构的整体性质。 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首先是生产过程中人与人的关系,即生产关系,它是整个社会结构的中心环节。由于人的社会生活涉及众多领域,在经济的、政治的、精神的和文化的等领域内,都存在着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与合作,所以相应地形成了上述各个具体领域内的特殊结构,它们是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和文化结构等。在这些结构的相互联结、相互制约中,由生产关系的总和所形成的经济结构,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每一生产关系中的要素是生产过程中的人、生产资料、劳动产品等,这些要素的关联方式构成特殊的社会经济关系,在此基础上形成一定历史条件下的社会经济结构。在政治关系和文化关系中的要素有阶级、政党、军队、警察、法庭、监狱、政府机关等和社会心理及社会意识,由不同要素构成的不同政治和文化关系的关联方式便形成社会政治结构和文化结构。 在这里,为了更好地表达社会结构的各种成份,我们对整体社会结构作两个主要层面的划分:一是社会的层次结构,如社会产业结构、经济结构等;二是相对于层次结构而言的“要素”结构,如社会产业结构中的不同产业部门,社会经济结构中的不同经济关系体系等。社会的“要素”结构由实体性要素组成,可视为社会层次结构的“元”要素,而社会的层次结构则是由“元”要素的关联方式来体现的,或者说是由“元”要素的关联方式来承担的。但就整体社会结构来说,它又是各层次结构的关联方式。 应该看到,在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结构观中,人占有极为重要的主导地位。事实上,社会诸结构是不可分割地渗透、交织在一起的,构成社会结构的有机体系,而其原因就在于社会结构最终必然是通过人而表现的。在现实社会中,任何一个独立的结构体系不仅表现为人对物的关系以及人对思想和思想对思想的关系等等,而且也表现为它们之间的交错和综合,例如经济结构中包括人对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政治结构中包括阶级对军队、警察和法庭等设施的握有关系。可见,无论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为出发点,还是以人与物的关系为出发点来考察具体的社会结构,均必须联系在这些关系背后起作用的人。列宁说:“唯物主义的社会学者把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当作自己的研究的对象,从而也就是研究真实的个人,因为这些关系是由个人的活动组成的。”[②]列宁的这段话,明确强调了一个易被后人所忽视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人是社会结构的最根本的能动要素。一方面,社会结构是人的本质的外化和对象化,即是人通过劳动实践活动形成的社会存在,另一方面,社会结构对于人的劳动实践活动决不是单向的受动者,相反,它又作为历史地生成的既定的社会关系环境选择和铸造着其中的人,规定着人的本质,使人在本质上成为社会关系的总和。显然,在社会发展的历史剧中,人既是剧作者又是表演者。 所以,社会结构的存在和发展,首先是人,其次是依赖于人的活动,总之还是人。社会结构如果离开了人及人的活动,它就成了僵死的、非现实的思维抽象。这诚如马克思所说:“凡是有某种关系存在的地方,这些关系都是为我而存在的。”[③]社会关系与人所具有的这种不可分割的共生性,实质上是以劳动实践为中介和本质的,也就是说劳动不仅是人的本质,而且是社会结构的本质。同时,这也为我们提供了一条不同于现代西方结构主义考察社会结构发生学的根本方法:立足人类实践活动的最基本形式——劳动。 二、社会结构源于生产劳动 劳动所以是社会结构的本质,具体地说,就在于生产劳动对社会结构具有排它性的发生和发展学的根源意义。 首先,从人类社会结构发展的横剖面来看,生产劳动不断生产出各种社会要素并把它们整合为特定的社会结构。 (1)在劳动的直接参与下,人类生产出各种物质资料,这些物质资料又在劳动的统合下,联结为特定的结合方式,从而在社会范围内构成各种产业部门和产业结构。在这里,劳动有两个决定性的作用:一是只有通过劳动才能生产出各种物质资料,如果离开了劳动,则谈不上它是自然界的自在存在物还是劳动产品;换言之,没有劳动,自然界的物质存在不可能获得对人有意义的使用价值,这样的存在不可能成为社会产业结构的要素。二是劳动又使诸物质资料(包括生产的要素)发生这样那样的社会联系。物质资料之间的联系实质上是物与物之间的关系,在不同的产业部门之间或相同的产业部门内部,各种物质资料在没有劳动的参与下无疑是分离的。但是通过生产劳动的参与,在一定的劳动分工的条件下,各种物质资料和产品必然由自在变成符合一定劳动条件和规律的社会存在,由互不相干转变为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从结果看,一方面,“生产总是一个个特殊的生产部门——如农业、畜牧业、制造业等”,另一方面,“生产也不只是特殊的生产,而始终是一定的社会体即社会的主体在或广或窄的由各生产部门组成的总体中活动着。”[④]所以,生产劳动按其内在规律的客观要求把各种物质资料这些要素联结起来,形成生产力结构,并随着劳动分工的扩大而进一步形成具有社会化特征的产业部门结构和产业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