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威孩子为什么快乐

作 者: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祝你幸福·最家长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V2
分类名称:家庭教育导读
复印期号:2013 年 06 期

关 键 词:

字号:

      对地球上大部分孩子来说,考试得分,是天经地义的事,它更是中国家庭日常生活重要的一部分:“这次考试得了多少分?”

      “啊?97分?不错不错”,家长笑,迅速转入正题——那3分怎么丢的?

      这样的对话不会出现在挪威的家庭里,至少不会出现在孩子读小学的时候。不是因为挪威父母比较宽容,而是这个阶段根本不存在“分数”这个玩意儿。挪威孩子入学早,6岁上一年级,等于是学前班,到7年级小学毕业。8年级到10年级是初中。从8年级起开始给学生打分,因为这决定是否能升上自己填志愿的高中。高中三年,学生开始真正感受到为争取好大学和好专业的竞争。

      不过,7年级以前虽然不打分,但是每学期老师会对每个学生和家长提交4到5页纸的书面报告,包括挪威语、英语、数学等基础科目的掌握程度、问题和学生应该继续努力的方向。老师和每个学生家长也有一对一的会谈时间,来讨论孩子学习和人格发展上的倾向。同时,老师也会根据学生学习能力的不同,每个学期调整分班,让学习能力、掌握知识程度相近的学生在一个班上。

      老师希望每一个小孩都能在学校生涯中得益,享受学习过程。他们认为,书面报告比分数更能说明孩子们掌握知识的程度。心理研究得出的结论是,分数是会带来负面影响的——它让孩子重视表现甚于掌握知识带来的快乐。内在的动力是最好的求知动力,只有当孩子自发地想学、想完善自己时,才学得最好。

      因为挪威暂时还拿不出教育成果在国际上名列前茅的铁证,“无分制”注定是块被攻击的靶子。有人要求至少在“高小”阶段,也就是从五年级起,引入分数。他们的理由是:第一,要给学生一个清晰的标识,让他们知道自己的学科知识掌握到底是什么水平。高小学生已经需要这个指标来自我评估,学生父母都希望有具体的分数来帮助他们掌握孩子的知识水平。其次,书面报告没法让孩子和父母知道该生在班级里所处的位置,也不知道是否达到教学大纲的要求。如果孩子的成绩不好,能帮助他们及早“清醒”过来。

      目前看来,最支持“小学无分制”的是老师们。去年,针对是否该在五年级引入分数,挪威教师协会对2500名教师做了问卷调查。80%的老师反对引入分数,尤其是书面给分,教师协会因此建议政府放弃此项提案。

      分数制是否必要呢?首先要知道,课本学习远非挪威小学生生活的主要内容,更不用说分数。小学生生活的中心似乎在自我管理、人格发展和兴趣发展上。挪威小学的孩子每周有一个类似会议议程安排的表格,根据课程不同,上午时间从早上七点半到九点不等,下午时间也从一点半到三点不等。课后就是学校安排的课外活动时间,内容包括兴趣小组或者野外活动。一学年里,二月有冬假,三月或四月有复活节,六七月有暑假,十月有秋假,十二月有圣诞节假。父母和孩子要用学习以外的内容把这些课外时间塞满。其次,虽然没有奥赛金牌的数量或者数学、语文程度之类的“硬指标”来衡量,但是挪威孩子们升入初中后所表现出来的对自己职业前途的把握,对社会所持的开放和参与态度,以及集体项目管理能力,都很让人钦佩。

      我曾经做过一个中挪青年博客的比较研究。和中国同龄人相比,挪威青年普遍有很清晰的个体意识,在自我表达方面更清晰、成熟,在同外界沟通上更清楚地意识到他人的存在,较少采取自我中心的态度,人生态度也更积极、明朗。看看挪威社会,也罕见有“情感自助手册”和“成功学书籍”登上畅销书榜单。可以说,挪威人妥善地保护了孩子们追求快乐和幸福的心理机制。其中一部分,是因为学校里,攀比心理而产生的压力被降到了最小,没有外界评定来干扰孩子们的情绪和感受,孩子得以养成追随自己内心快乐的生活习惯。

      我遇到的挪威人,大部分是快乐的。失业、离婚、丧偶等事件,似乎不会改变他们感受快乐的能力。很少看到长期纠结、焦虑等等自我挫败的现象,而这种神经症在其它文化里并不少见,甚至被理解为现代化的必然产物。近年来,挪威一直被认为是幸福指数最高的国家。我想,这和小学生不打分有很深的关联。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