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人家的孩子”不重要

作 者:
陈建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爱情·婚姻·家庭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V2
分类名称:家庭教育导读
复印期号:2013 年 05 期

关 键 词:

字号:

      记得有人说过,不管是谁,至少有一样应该是出色的。家长们在教育孩子时,如果将精力集中到自家孩子出色之处,而不是将“别人家的孩子”挂在嘴边上,其家庭教育就成功了一半。

      某机构进行了一项“孩子最反感的家长行为”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排名第一的是家长总把自己跟别人家孩子作比较,其比例远远超过“家长无休止的唠叨”。这个“别人家的孩子”有时候是广义的,甚至连姓名也没有;有时候是狭义的,具体到孩子的某位同学或者小区里的某位邻居。小到成绩排名,大到升学择校,家长们的心里始终惦记着“别人家的孩子”。

      好家长是谋略家

      我跟移民美国的老朋友交流,她家的孩子刚刚拿到大学入学通知书。孩子的SAT分数很高,完全可以申请哈佛耶鲁等名校,但他很早就锁定一所排名并不靠前的大学,原因是这所大学学费不太高,在他能够承受的范围之内;离家近,开车一个小时就能到,四年下来可以省不少机票钱;学校的篮球队非常有名,他刚好有打篮球的爱好,从小到大参加比赛的经历和成绩,为他申请该校时加分不少。对于他的选择,他父母都很满意。我问,放弃申请哈佛耶鲁不觉得可惜吗?朋友的儿子说,哈佛的录取已经降至6.9%,而被拒绝的93.1%的申请者都是世界各地最牛的学生,我不想听到大学对我说“sorry”,即便它来自人人向往的哈佛。

      我身边还有位“不走寻常路”的家长。孩子不喜欢培优,他就同意孩子在家学习;英语考试从来没突破过90分,但他知道孩子敢开口说英语,就鼓励她多练习口语;他知道很多奥赛题目连大学教授都答不上来,果断决定不送孩子去考。小升初的时候,他面临一个很现实的难题——所有名校都要求考生出具奥赛成绩。他打听了一下,名校的录取比例基本是1%,真正的百里挑一。以自己孩子的成绩,就算去挤,基本上也是打酱油。权衡之后,朋友将自家孩子送进了一所虽然不是名校但注重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中学。在这里,孩子的成绩依然不拔尖,但是兴趣面越来越广。前不久,孩子所在的乐队代表学校去英国访问,回来后信心倍增,并且萌生了去国外读高中的想法。

      退一步,是为了进十步。如果家长在选择学校时,不是一味地赶超,而是非常冷静地审时度势,从长远的角度看,也许更有利孩子的成长。

      东方不亮西方亮

      曾经看到过这样一个故事:泰勒和克拉是两位可爱的美国女孩儿。遗憾的是,她们分别患有语言和视物障碍。虽然医生的治疗缓解了她们各自的症状,但无论如何,她们都无法恢复到正常孩子的健康水平。泰勒说话发音不清,克拉阅读特别困难。在学业上,不管怎么追赶,她们也赶不上同龄的健康人。结果,泰勒在四岁时被扔进了游泳池,克拉在六岁时被送进了体操馆。经过多年的努力,这两位女孩现在分别变成了游泳和体操健将。泰勒和克拉虽然语言和阅读不尽如人意,但她们却做到了在体育方面出色。在全民热爱体育的美国,泰勒和克拉的成就令人刮目相看。

      因为国情不同,作为一名中国家长,我们不太可能完全依照自己的想法去教育孩子。但是美国父母这种“东方不亮西方亮”的思维方式,给了我不少启发。孩子在上小学六年级的时候,我给她报了个英语补习班,结果孩子并不感兴趣,每次去上课都要跟我讨价还价一番,补习效果可想而知。孩子喜欢看动画片,也喜欢玩电子游戏。为了看懂更多日文原版动画片,孩子不声不响地自学日语。虽然孩子与大多数人的选择不同,我还是很支持她,请老师给她补习日语。报考外国语学校的时候,外语选择英语的考生几乎爆棚,而日语考试的竞争明显没那么激烈。最终,孩子很幸运地考进外国语学校,这是我之前根本不敢想的事。

      “别人家的孩子”不重要

      前不久在报纸上看到一项调查,说的是几乎所有的中国孩子都有一个公敌,他的名字叫“别人家的孩子”。孩子不想做作业,家长连催几遍还没效果,很多人就会搬出别人家的孩子当样板:“别人家的孩子都那么自觉,你怎么总是要大人盯着呢?”考试成绩出来了,除非自己的孩子考了个全年级第一,否则家长免不了拿别人家的孩子说事儿,“你看那个谁谁谁,上次考试排名还在你后面,这次考试居然遥遥领先。”如果说考试成绩不理想,已经让孩子有心理负担,家长的这番比较只会雪上加霜。

      在美国,学校从来不做排名表,只是将考试成绩告知家长。家长们不能去跟老师打听自己孩子的排名,别人家孩子排第几也属于他人隐私,但这并不妨碍家长及时掌握孩子的学习情况并敦促孩子提高成绩。我们面临的一个现实的问题是,每次考试成绩出来后,老师会让孩子把考试排名表带回家,家长看了之后签字。坦率地说,关注别人家孩子的成绩,几乎是下意识的举动。每次看过之后,我会装作没有看到,只是拿孩子的成绩就事论事。比如英语没考好,我会跟孩子一起分析原因,是因为语法不过关还是阅读量不够?说完之后,我会鼓励孩子下次争取进步5分。如果家长能尽量不把自家的孩子跟别人家孩子作比较,孩子也会更专注于学习本身,这样才有提高成绩的可能。

      每年高考过后,是“别人家的孩子”最集中出现的时候——各省高考状元轮番亮相。作为家长,我自然很好奇他们是如何取得好成绩的。状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他们平时就是尖子生中的尖子生,没有一个人中状元跟中彩票似的。他们的背后,是众多的“陪考生”。如果拿这些“别人家的孩子”跟自己的孩子比,只会挫败家长和孩子的信心。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