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德国,不管是家长、学校还是社会都把“主宰自己”的自控能力看作孩子走向成功的关键因素。而且,从娃娃开始就着力培养。 欧美科学家的最新研究表明:小时候自控力强的孩子,到初高中阶段,学习成绩比同等智商的孩子要高20%左右。也就是说,青少年的情感意志直接影响智力发展。教育学家认为,自控力的培养可以从学龄前开始。 在培养自控能力上,家庭一直被认为是“最重要的一站”。德国家长从细微之处开始培养孩子的自控能力:孩子一定要吃光盘中的食物,先做完作业才能玩游戏,零花钱一个月10欧元等。克劳迪娅是记者的一位朋友,有一双儿女:12岁的本尼和7岁的苏珊。她的方法就是适当的奖与罚。如果孩子做出了清理花园、油漆房屋等贡献时,应当享受奖赏的快乐,给他们发奖金。如果孩子屡教不改,则必须承受软性惩罚。有一次本尼和同学郊游,临行前,由于马虎,忘了带食物。克劳迪娅没有提醒儿子。旅行回来,孩子饿得脸色发黄。这时,母亲才问儿子怎么回事,并帮他分析原因。最后,儿子表示,以后出门一定要先列一个物品单。苏珊很想买一条漂亮的裙子,但这超出了家庭开支计划。为此,女儿很多天都不高兴。克劳迪娅带着女儿去了当铺,当着孩子的面要把自己心爱的项链当掉,以便换钱给苏珊买裙子。孩子看到妈妈这么做,决定不买裙子了。 在德国,家长还要给孩子一个记事本。让孩子把近期和长期的大小计划都记在上面,从而周密地安排时间。这也是一种对人生的设计。如此一来,不仅锻炼了孩子过有计划的生活,同时也让他们更充分地发挥了自己的才能。当然,在培养自控能力方面,德国家长也会起到表率作用。 在德国中小学采访,记者感受到纪律与秩序的重要性,孩子在学校要穿制服,违反校规惩罚接踵而至,有些学校还故意把伙食弄得比较差,在缺少取暖设备的情况下,学校要求每个学生必须在恶劣天气里穿短裤去操场、课堂,并坚持冷水浴,不准盖过暧的被子,冬天要开窗就寝。比布博士认为,这样做是为了祛除孩子的娇气,培养自控能力,培养坚强的意志。 德国学校还通过演讲、辩论、演反面人物等,解开学生心中的疑惑,进行自控能力的教育。在汉堡一所监狱里,老师带孩子们听了几位犯人的故事。听完后,孩子们回到教室分析自己的行为是否也会走向犯罪道路。老师告诉记者,通过这样的课程,孩子们体验了不能自控的后果,有助于他们控制情绪。 另外,德国社会对孩子的自控能力也起着重要作用。德国人像对待成人一样对待孩子,比如给老人让座而不给孩子让座。如果孩子逃学,警察还会将其扣留,家长还要被罚款。家长还常带孩子去体育场看球赛,唱国歌。德国国歌中列举了德国人的种种习惯,甚至是恶习,这对人也有自律作用。美国研究人员发现,自控能力会传染,看到或想到自控能力强的人可以提升个人的自控力。德国的经验也说明,如果人人培养了自控能力,那么一个国家就会变成优秀的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