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未必会逆反

作 者: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人生十六七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V2
分类名称:家庭教育导读
复印期号:2013 年 04 期

关 键 词:

字号:

      每当遇到孩子不听话,很多家长都会用“孩子正处在青春期,会有逆反心理”来安慰自己。于是,他们“纵容”孩子,以为只要顺着他们就可以平稳度过这一阶段。真的是这样吗?这就需要了解——

      青春期的孩子为什么“逆反”

      在与很多学生家长交流中,他们普遍反映“上了中学之后,孩子主意多,难管教”,不光对家长会“出言不逊”,甚至对小时候有畏惧心理的老师都会出现抵触情绪。

      进入青春期,孩子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越来越强烈,他们希望通过老师和家长获得更多的知识,而正处于事业上升期的家长往往会忽略孩子的精神需求,更多地偏重物质方面,对孩子精神需求表现得不耐烦,这就会使得孩子“误会”自己不再被重视,进而会采用其他手段来引起父母的注意力。孩子有时出现对老师的不满情绪,恰恰是因为对长期依赖的父母不能有效“反抗”,而将不满情绪“转嫁”给老师。

      对于多数家长来说,孩子的学习成绩是他们最为关注的,在学校里成绩好的学生也分外受到老师的关注与重视,这也使得学习成绩一般的学生自尊心受到伤害,他们同样渴望被关注,所以为了引起更多的注意,他们就通过激烈的“反抗”来实现这一“愿望”。

      不过,对于青春期出现逆反心理的孩子来说,并非有百害而无一利,因为孩子正在以“抵触”的方式维持心理平衡。出现逆反或抵触情绪恰恰证明,孩子长大了,有了强烈的自主意识,开始学会独立,不再依赖,对于敢于发泄自己不满的孩子,一定要积极正确地疏导,反而会对他们的成长有利。

      给孩子发表意见的空间

      很多家长特别“惧怕”青春期,甚至谈之色变,很多家长把青春期的孩子看做不定时炸弹,避之不及,更谈不上与孩子进行交流,生怕一句两句说不对,让孩子更“逆反”。对于这样的“怕”,恰恰是因为有“爱”做基础,当家长发现孩子出现负面情绪后,首先要做好“救火队员”的角色,很多大人看到孩子急了,他们也急了,这样会火上浇油,制造更多的不良情绪。建议家长先“降低声调”,用温和的态度与孩子交谈,已经开始形成自主意识的孩子,会对一些人或事有自己的见解甚至不满,家长一定要允许他们表达出来,而且这个环境一定要轻松、自由,帮助他们回归到一个平衡的心态,不要一上来就打压。

      当孩子发表完自己的意见后,他们第一感觉是自己被尊重了,这样他们会更信赖家长,此时家长如果再能与其冷静地分析事情的利弊,因势利导,帮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或是偏激,会帮助他们提高认识自己缺点的能力,往往事半而功倍。

      和孩子一起换个角度看问题

      受中国文化影响,不少家庭依旧采用“孩子必须服从家长”的传统教育模式,一家之长的权威不容挑战,这样的教育模式,只会加剧孩子的逆反心理与反抗精神。

      对于青春期的孩子来说,很容易针对某一现象或某一事件出现较为偏激的思维,这是因为他们的身心发展不平衡所造成的,因此难免会对一些接受不了的事物产生抵触情绪,此时家长万不可一棒子打死,最好是培养孩子一种“换角度”的能力。家长要避免孩子以自我为重心,学会换位思考,将有利于培养他们“体谅他人,为他人着想”的良好品德,同时也会减少不满情绪。遇到问题时,家长不妨先假设一个场景,让孩子换到对方的角度去考虑问题,体会他人的难处,从中学会尊重。不过这并不是一味地忍让,也要鼓励孩子敢于提出自己的想法,但是要从中教会孩子提意见的技巧和策略。

      做老师的好帮手

      很多家长发现,进入青春期的孩子变成了“两面派”,在学校里刻苦、勤奋还听话,可是回到家里就变得易怒、懒惰甚至经常顶撞家长,这种现象是因为,家庭与学校教育方式的差异,导致了孩子的这种反差极大的性格表现。

      出现这种情况,很多家长往往采用“与老师统一战线”的策略,其实这并不是最好的,而应该积极与老师沟通,主动向老师提供孩子在家中的日常表现,在对孩子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评价后,共同分析双方在教育孩子的方式上的差异有哪些,求同存异,这对孩子教育更有利。很多家长把教育子女的任务完全“托付”给学校,家庭教育的缺失往往是造成孩子性格极端的主因,只有家庭与学校教育的舒畅衔接,才不会让孩子感到无所适从,而产生负面情绪。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