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最近,我们发现家里的零钱不翼而飞了。细细追问下,才知道是上小学三年级的儿子拿走的。当时我就想,这么小的孩子,不能养成这种坏习惯,便连骂带打,可是并未奏效,紧接着又出现了好几次。请问,我们应该如何改变儿子偷钱的不良习惯呢? A其实,偷拿家里钱财和周围人东西的行为在儿童中很常见,但如果家长姑息不管或者棍棒相加,可能会把孩子推得越来越远,甚至造成终身的遗憾。当发现孩子出现类似行为时,作为父母,首先需要冷静面对,不能一概地把孩子当做小偷来对待。家长应该保护孩子的自尊心,抱着尊重和爱的态度,给孩子机会表达自己拿东西的动机,倾听孩子内心的真实想法。这样,既能达到矫正的目的,又不伤孩子的自尊,还可以借此机会帮助孩子成长。 儿童偷窃行为一般有以下几种可能,父母需采取不同的方法去处理和应对。 1.孩子从小备受溺爱,喜欢的东西总是在第一时间就得到满足,导致孩子延迟满足感的能力缺失,看到喜欢的东西,不管是谁的,均想占为己有。如果您的孩子是这种情况,父母的教养方式便需要反省。但有些父母的做法比较极端,由原来什么都给变成什么都不给,这样可能会让孩子误解为父母不再爱自己了,可能会出现其他的行为问题。家长可以逐渐从孩子容易接受的东西开始训练。 2.孩子可能内心很自卑,把偷拿来的东西或这种行为拿来炫耀。这类儿童的家长往往对孩子要求比较苛刻,总是拿自己家的孩子与别人家孩子比较,看不到孩子的优点。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讨论他和周围小伙伴各自的优缺点,使孩子能够发挥所长,逐渐完善自己。同时,父母在今后的教育中需对孩子取得的进步和成绩给予积极的鼓励和赞扬。 3.孩子平时内心很孤独,得不到情感的满足,把拿来的钱用来买礼物送给同学,希望通过友谊弥补内心的情感需求。这些儿童的家长往往忙着工作、赚钱,以为给孩子提供最大限度的物质需求才是爱。其实,儿童小的时候对金钱没有太多的概念,他们偷拿东西有时也是为了与同伴建立良好关系。父母需要言传身教,多与孩子互动、沟通,帮助孩子获得维护良好人际关系的方法,而不是采用偷拿东西“讨好”同学的方式来获得。此外,当孩子与小伙伴之间出现矛盾时,尽量让他们自己去处理,从而学会如何维护良好的人际关系。 4.孩子是被别的孩子逼迫的。如果是此种情况,父母要更加耐心地倾听孩子的叙述,因为孩子内心已经受到了伤害。父母要积极与学校或者对方孩子的父母取得联系,以便更好地帮助孩子健康成长。 以上列举了几种可能出现的情况,上小学的孩子已经能够根据规则进行是非判断,知道偷拿东西是错的,并且具备理解他人想法的能力,但是他缺乏足够的自制力。故家长应该让孩子换位思考,体会别人丢失东西后的感受。如问孩子:“如果你心爱的东西被人拿走了,你会有什么感觉?”同时,家长还可以表达自己对孩子行为的感受,而不仅仅是对与错,如可以这样对孩子说:“你这样做,爸爸妈妈很难过。”总之,父母需要让孩子真正明白偷拿东西的行为是非常错误的,同时与孩子达成协议,制定一些奖惩措施,以便类似的行为不再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