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年仅7岁的女儿频频提及死亡。一个下雨的周日,她做完作业,站在阳台上望着窗外不断叹气:“活着真没意思,雨天不能和小伙伴一起玩儿,总是做功课,还不如死了算了!” 闻听此言,我吃惊不小,生怕她有什么不好的念头。可老公笑我小题大做,断定女儿只是没有人陪她玩儿,随口说说而已。我暂且相信,但时刻关注着女儿。 一周后,等辛苦赶完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女儿居然对我说:“当孩子真辛苦,每天都要做那么多的作业,真不如死了好。”我反问她:“那你觉得爸爸妈妈每天工作辛不辛苦呢?”女儿反应很快,干脆利落地说:“那我们一起死吧!” 我感觉有必要和女儿好好聊聊生与死的话题了,便给她讲了金蝉和铁树的故事:金蝉蛰伏黑暗的地下好多年,而爬出地面在树上生活仅仅一个月就死掉了;铁树从幼苗慢慢长大,历经凄风苦雨,经过几十年的光阴才能开花。金蝉和铁树为什么能数年和数十年默默承受无尽的黑暗和风吹雨打,顽强地活下来呢?因为金蝉想看见阳光,而铁树有着开花的信念。 接着,我告诉女儿:“人活在这个世界上,快乐和痛苦是并存的,生活中常常有许多令我们无可奈何的事情,但我们仍要热爱生活,要像金蝉和铁树一样证明自己存在的价值。如果万物都抱着‘活着不如死了好’的想法,那么江海就会干涸,树木就会枯萎,你愿意看到一个没有任何生机、光秃秃的世界吗?” 女儿摇了摇头。 “妈妈是大人,对‘死’的认识比你要深刻。人的生命不是只属于自己的,它还是爸爸、妈妈、爷爷、奶奶……许许多多人的。任何时候都要记住,我们非常爱你,让我们一起好好活着吧。” 这番话加上生动的故事渗入到女儿的心田,从那以后,她再没提过想要去死。 这件事虽然已经过去了一段时间,但给我的思考是深刻的。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一直在回避死亡这个话题,比如亲人去世了,父母往往告诉孩子这个人“睡着了”或者“去一个遥远的地方”,其实,这是对“死”的理解最大的误导。企图自杀的孩子对死亡的概念比较模糊,有的孩子甚至认为死是暂时的、可逆的。他们之所以自杀,有些是因为自己不懂得珍惜生命、害怕面对挫折,但更多是因为对生命的看法浅薄。在这种心态下,他们一遇到问题就很容易产生轻生的念头。 其实,他们对死亡感兴趣是正常的事。因此,给孩子科学的解释死亡,是家长的责任,也是家庭生命教育的重要一课。只有情感健康的孩子,才能尊重生命,才能直面变幻无常的人生。 那么,如何跟孩子谈论死亡呢? 1.帮助孩子坦然面对死亡。孩子也许不懂得什么是死亡,但他们能感受到父母谈及死亡时流露出的情绪。如果父母总是害怕、避而不谈,甚至家中有亲人或宠物死去时表现得歇斯底里,孩子就会觉得死亡非常恐怖。所以,当自己居住的社区邻居家中有人过世,又正巧被孩子看到守灵仪式时,父母可以平静地跟孩子说:“有人死了,他的家人在跟他说再见。”如果是自家的亲人过世,父母也要告诉孩子自己哀伤的理由,同时要让孩子明白,死是一切生物不可避免的自然结局。每个人最终都要面临死亡,所以人的生命是短暂而宝贵的。 2.给予孩子正确的回答。即使孩子不能理解死亡的含义,家长也不能跟孩子说死者是“去旅行了”或“睡着了”,不然孩子可能会对睡觉或旅行产生莫名的恐惧,担心父母出差或旅行会一去不回,或者自己一睡不醒。 3.适时地带孩子参加葬礼。让孩子参加亲人去世后的葬礼,是协助孩子处理失落感的良方。在葬礼中,逝者生平介绍及亲朋好友的到场悼念,会让孩子以去世的亲人为荣,让孩子感受人们是多么敬爱他的亲人。葬礼现场,亲友们互相扶持,也会缓和孩子紧张的情绪。当然,葬礼现场要有家人专责照顾孩子,观察孩子的情绪反应,并做适当的辅导。个别孩子对参加葬礼会害怕或排斥,家长也要尊重孩子的决定。 4.不要用“死”或“鬼”恫吓孩子。有时为了“快速”让孩子听话,父母会说:“你这么不听话,是想气死我吗?”祖辈带养孩子时,往往会用“你再不乖,小鬼来了把你弄死”来让孩子停止哭闹。这样会让孩子害怕死亡,并且把他人的死亡归咎到自己身上。 5.善用书籍处理孩子面对死亡的情绪。利用亲子共读来陪伴孩子面对死亡,是很具体且温和的教导,比如儿童故事书《毛弟,再见了》,该书感性且清楚地描述了孩子一早发现宠物鼠毛弟一动也不动时的情景以及父母的陪伴过程。 6.给孩子讲解安全知识和救助方法。父母若在平时教给孩子相关知识,比如熟悉自家的住址和电话、紧急状况时向“110”“119”“120”求救求助、独自在车中时按喇叭等,孩子就不会觉得自己那么弱小和无助,而且也可以有效避免不幸的事情发生。 7.家长要告诉孩子,每个人的生命都不仅仅属于他自己,人的生命是和亲人、好友,甚至整个社会、民族相联系的。轻率地去死,是对亲人最大的伤害,也会给社会带来不利影响。 8.清明节悼念亲人,和孩子一起扫墓,体验对已故亲人的缅怀和思念,述说故去亲人生前种种事迹,让孩子感到人间情感的温暖。 9.告诉孩子人可以拥有两重生命:躯体生命和精神生命。有些人虽然躯体生命逝去,但他们的英名不会逝去,因为他们在有限的生命里让自己活得有价值,鼓励孩子坚强地生活。 总之,在生命教育中,家长跟孩子谈死亡,目的是让孩子尊重生命、珍惜生命,令孩子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健康成长。 相关链接: 四大误区导致家庭生命教育缺失 1.家长注重孩子的身体健康,忽略孩子的心理健康 许多家长都非常关注孩子的身体健康,关注孩子的衣、食、住、行。但是,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却淡然漠视,孩子闷闷不乐,家长视而不见,孩子有了情绪,家长也不闻不问。结果导致孩子对人、对物缺乏爱心,不善于与人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