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致原则提升父母效能

作 者: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莫愁:家教与成才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V2
分类名称:家庭教育导读
复印期号:2013 年 02 期

关 键 词:

字号:

      我们在超市或商店里经常看到这样的情形:父母带着孩子在选购商品时,孩子会抱着父母的腿,要买心爱的玩具。如果父母不予理睬,孩子可能就会变本加厉,由纠缠演变为哭闹。如果父母仍然不满足孩子的要求,有些孩子就根本不管当时有多少人在场,满地打滚地哭叫着,“我要这个玩具,我就要你给我买”。

      一些父母可能会为了让孩子安静下来,不再出洋相,最终妥协而满足他的要求。但是,心理学家告诉我们,这种纵容方式看似微不足道,却预示着家庭教育中会有更大的问题。那么,面对上述窘境,父母应该怎么办?

      什么是有效能的父母

      随着家庭教育知识的普及、家教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父母渴望提升自己的家庭教育效能。

      父母效能是衡量家庭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美国心理学家托马斯·高顿认为,有效能的父母是指父母不需要使用恐吓、威胁的手段,就能把孩子调教成为有责任感、有自制力,能与人合作的个体;他们能运用正确的教育技巧来影响孩子,使孩子发自内心地与父母认同,而且行为举止合宜得体;父母能了解孩子身心发展的真正需求,能协助孩子健康成长。

      台湾学者钟思嘉认为,有效能的父母是能真正地把孩子当成独立的人来尊重,能够不附加个人价值及判断地倾听孩子说话,可以和孩子进行真诚的沟通,使亲子冲突中没有输家,并能以身作则,提供温馨的家庭气氛,让孩子学会自己学习,自己作主,在教养孩子过程中和他一起成长。

      首都师大胡玉顺教授认为,有效能的父母其实就是智慧型父母,这样的父母能“用小指出力,让孩子主动积极地为他自己努力”。父母能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享受到快乐,感受到孩子的童真;能善用别人的经验和智慧;能倾听孩子内心的声音;能以关心询问代替无谓的质问;能用心经营成功的经验;能在疼爱子女之前先爱自己;并有着对孩子的行为进行辨析、判断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能使自己的良好愿望在孩子身上产生积极的教育影响和教育效果。

      总之,有效能的父母就是教养子女成功的好父母,他们能真正了解并尊重孩子的合理需要,有民主的教养态度,有合理的教养理念和教育方法,有一定的亲子沟通技巧,能走进孩子的内心,并能主动地进行终身学习,在家庭日常生活中有形无形地影响子女,发挥道德楷模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

      怎样做一个有效能的父母

      高顿开发的父母效能训练(PET)能帮助父母通过情感的沟通来解决亲子冲突,增进亲子关系。父母通过亲子双向沟通的技巧,学会解决亲子冲突的新方法,使父母与子女以爱和尊重为基础,培养起温馨而亲密的关系。

      高顿认为,要成为好父母,只有技巧还不够,还应掌握一些基本原则,因此他在父母效能训练课程中,提出了两大基本原则与三种增进亲子沟通的基本技巧,从而让父母变得有效能。下面主要给家长介绍一下两大基本原则:

      1、不一致原则

      按照这个原则,父母要采取民主与约束并重的方法,关心孩子和管教孩子要双管齐下。父母对孩子会有积极的感情,也有消极的感情,因此完全没有必要在任何情况下都对孩子“始终如一”。也就是说,当父母实际上觉得很讨厌孩子时,用不着伪装自己很爱他也愿意接受他,同时,也不必让自己觉得对每一个孩子的爱和接受程度相同。最后,父母在与孩子相处时也不一定非要态度一致。重要的是,父母要明白自己内心真正的想法。孩子当然愿意选择被接受,但是父母基于真实的感受而对孩子发出真实的信息,则孩子对父母不接受的情感,就能作出建设性的反应,父母的坦诚不但使孩子觉得容易应付,而且也能帮助孩子把父母当作一个实在的人来看。具体的做法是:

      (1)接受与不接受

      父母与孩子的行为可能因为当时的情境、气氛、心情或父母本身的性格等而与孩子本身有不同的感受,产生接受与不接受的行为。但接受与不接受之间的界限并非保持不变,而是上下游移的。例如,当父母感到心情舒畅,正在愉快地休息时,或忙于一件有趣的家务时,听到孩子弹钢琴的声音,父母可能会对这种行为表示接受;然而,当父母感到疲倦或打算睡觉时,同样的事情就显得不可接受了。当父母一切顺利时,对子女的宽容态度可能也因此而增加。反之,当父母心神不定或焦虑万分时,就会觉得一切都不顺眼,对孩子的行为也会作出负面反应。

      (2)父母不必强求一致

      父母双方在不同的时间内,可能会依其心情,所处情境的不同,而对孩子的同一行为,表现出不同的接受程度。此时父母必须忠于自己的感觉,而不一定认为,父母双方对孩子的感情和态度必须完全相同。当然,这种情况也要尽可能有所控制,不要在所有的事情上都是一个唱白脸,一个唱红脸。在基本原则上还是应该保持一致。

      2、问题归属原则

      在亲子关系中出现的问题可能有以下情况:孩子有问题、父母有问题、双方都没有问题、双方都有问题。

      (1)孩子有问题。因为孩子要满足某种需要,却受到阻挠。此时问题属于孩子,因为孩子的行为对父母本身的需要并无实质影响。

      (2)父母有问题。孩子虽不受干扰地满足了自己的需要,但他的行为却对父母的需要形成了干扰,因而对父母形成问题。

      (3)双方均无问题。因孩子满足自己的需要(没有受到阻挠),而他的行为也没有影响父母本身的需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