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须重视“去自我中心”

作 者: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家庭教育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V2
分类名称:家庭教育导读
复印期号:2013 年 01 期

关 键 词:

字号:

      独生子女政策实施至今,80后的一代人陆续进入“三十而立”的人生阶段,立业成家,抚育后代,他们的责任、能力如何?能否承担而立之人的责任?最近媒体报道的几起事件与此有关,引起社会强烈的关注。

      因为婴儿哭泣妨碍了自己看电视,一个“80后”的年轻父亲竟将汽油泼向妻儿,点燃火苗,将其烧成重伤。诸如妻子产子虚弱,婴儿高烧,而自己依旧酣睡终夜,完全不闻不问的年轻人,也不罕见。至于在就业、婚恋问题上完全不顾及父母的意见和感受、一意孤行、幼稚可笑,还振振有词“这是我的事情”的,更是比比皆是。

      “80后”离婚案件的一个特点是,婚姻持续时间都是短短几年,甚至只有几个月。这些离婚案反映出“80后”年轻人在出现家庭危机时,强调个性,宁愿离婚也不肯妥协。而离婚的理由,也只是一些在谁家过年,谁做饭洗碗的争执,甚至是晚饭不合口、争看电视频道等鸡毛蒜皮的小事。

      问题出在哪里呢?重要的原因之一是独生子,孩子不可避免地成为被围绕的中心,一人读书,全家襄助,其结果孩子必然得不到锻炼,幼稚任性,自控能力差;个头长大了,也进入职场、结婚生子了,可是心理发育还滞留在“自我中心”阶段,凡事还只是考虑自己,很少顾及他人的利益、他人的感受,所以在职业、人际、情感、家庭等诸多方面很难承担起责任。在家里表现为很少在意他人,不能体查父母的想法和感受,在社会则表现为争强好胜、虚荣、嫉妒,只能赢不能输,与环境格格不入。

      “自我中心”本来是儿童学龄前期一个正常的心理特征,在2岁~5岁这个阶段,由于儿童心理发育程度所决定,凡事只能以自我为中心去考虑,这是正常的,不存在自私、不懂关心的问题。可是这个阶段之后,家庭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去自我中心”,因为人是在社会中生存,在各种关系中生存,需要去掉自我中心才能在有规则的社会中生存发展。

      所以我们家长要引起警觉,要思考这个问题。有的家长认为孩子这样子是有个性,是聪明的表现,将来不会吃亏;还有家长不注意孩子的年龄特点,凡事无微不至,甚至强迫孩子接受不必要的照顾,让孩子变得又懒又笨,更没有学会关心、学会合作。那么我们家长应该怎么做呢?

      “去自我中心”不是仅用言语教育就可以完成,著名心理学大师皮亚杰提出去自我中心的条件有两点,一是适当牺牲成人的权威,二是充分的同伴交往。什么意思呢?从家庭教育来讲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鼓励孩子与同伴交往

      同伴关系具有多种社会支持功能:从权威中独立出来,获得稳定感,消除孤独感,在压力的环境下得到情感支持,学会理解,学会宽容,学习评价他人,相互提供亲密、协调的经验,掌握社交技能,提高儿童的自尊,促进诚实、平等的发展。指导孩子在同伴关系中学会移情和换位思考,通过充分的同伴交往,孩子才能学会从他人的立场去考虑问题,才能逐步摆脱自我中心的思维定式。同伴关系的功能是不可替代的,家长取代不了,教师也取代不了。孩子只有在同伴那里才能真正领悟到平等和公正的含义,才能学会换位思考,尊重他人,在乎他人的感受,才会发自内心爱父母,尊敬长辈,与同伴友好交往。

      第二,适当牺牲家长的权威,不包办代替

      从孩子上小学开始,鼓励孩子自己料理自己的事情,不能事事都代替。比如按时起床、洗漱、整理书包、完成作业、整理房间、洗头洗澡等,都鼓励孩子自己安排,独立完成。一开始孩子肯定有困难,可是做一段时间就能干了,这样的好处并不仅仅是让孩子会做一点事情,而是在自主的过程中锻炼独立性,让孩子明白自己是有责任的。从自己的起居开始,料理书包、作业,再逐渐学会独立学习,学习料理以后的职业,直到料理自己的情感、家庭,这些都是孩子必须去面对的事情。

      由于家长代替太多,或者控制太多,有的孩子到了高年级、甚至到了中学,连自己的学习任务都不能料理好,对自己没有信心,也不会处理自己随时都会遇到的学习、人际问题,在进入激烈的社会竞争中,职业、家庭、情感被弄得一团糟,连自己在社会上立足都困难,哪里能顾及他人、关心他人?

      第三,教给孩子自我调节、优化情绪的方法

      告诉孩子每个人都会遇到不愉快的事情,都会有难过甚至受委屈的时候,但是要学会有修养地表达自己的情绪,增强抗挫折能力。还要学会用一些方法来控制自己,防止冲动、乱发脾气,否则会带来消极影响甚至严重后果。比如,难过的时候可以去跑步、打球,借助汗水消解掉部分不良情绪。

      第四,家长要与孩子建立良好的交流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需要家长更多的理解和支持,他们遇到的困难和挫折也不断增加,学习成绩不理想、不受同伴欢迎、认为老师不信任自己等都可能使孩子束手无策。家长如果对孩子的困难采用对立的、冷淡的态度,用讽刺挖苦甚至惩罚的方法去对待,孩子容易形成冷漠、消极的人际态度。家长与孩子良好地交流,对孩子理解和支持,会让孩子学会在别人需要时给予帮助、关心和支持,同时也从中感受到关心和帮助他人的快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