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反映即认识,它具有直接性、间接性和超前性特征。反映的直接性与间接性,实质上就是认识的源与流的问题。现代认识论把符号和工具引入认识过程之后,人的认识越深入、越向前发展,对符号和工具的依赖性就越强。在此情况下,主体对客体的认识往往以间接性为主。比如对历史客体和外域客体的认识,就是通过物质中介和精神中介进行间接性的认识。超前认识,也是一种间接性认识。它是人们对未来世界以及人们的未来行动的认识。超前认识带有预见性,对人们未来的实践活动具有指导意义。 反映的直接性与间接性的关系这个认识论中长期争论的问题,在马克思主义看来,实质上就是认识的源与流的关系问题。对此,毛泽东曾有过明确的论述,他说:“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但人不能事事直接经验,事实上多数的知识都是间接经验的东西……如果在古人外人直接经验时是符合于列宁所说的条件:‘科学的抽象’,是科学地反映了客观的事物,那末这些知识是可靠的,否则就是不可靠的。所以,一个人的知识,不外直接经验的和间接经验的两部分。而且在我为间接经验者,在人则仍为直接经验。”[1] 在现代,由于人类认识的时间和空间在不断地扩大,所以就个体主体的认识而言,直接性成分在不断缩小,间接性成分在日益扩大。特别是在现代认识论把符号和工具引入认识过程之后,人的认识越深入、越向前发展,对符号和工具的依赖性就越强,因而主体对客体的认识往往以间接性认识为主。比如,我们今天对历史客体、外域客体的认识,就无法事事直接感知,唯一的办法,就是通过物质中介和精神中介,并借助前人的和他人的认识来进行。所以对我们来说,对历史客体和外域客体的认识,就是间接性认识。 因此,为了弄清反映的直接性和间接性的关系问题,本文拟对认识过程的直接性与间接性,从认识的三维结构看认识的间接性,超前认识也是一种间接性认识这三方面作简要论述。 一、认识过程的直接性与间接性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但这种相互作用,并不是那种能导致对方的物质结构发生改变的物质性的相互作用。认识是以反映的方式实现的信息传递与加工过程。在认识时,主体操作的不是现实的客观物体,而是它的映象,即信号化了的对象。 在认识的感性阶段,映象表现为以声音、形状、颜色、气味等信号形态作用于感官的物理刺激。感官就象一个换能器,把来自客体的物理刺激转换成生物电脉冲形式,传达到大脑的神经网络。认识论意义上的信号,就是指的这种被接收和内化了的信息。作为主客体双向作用的结果,信号不仅依赖于对象的物质属性,而且也依赖于特定化、专门化了的感觉器官。信号作为心理映象,与客观对象不同,比如,感觉主体的味觉器官得到的甜和咸的滋味,就不等于糖和盐本身;人对自然界中的万紫千红或五光十色的感觉,只不过是人的视觉器官对不同波长及频率的电磁波的反映。可见,信号的形成与特化了的感官密切相关。 人类认识的实践经验证明,感觉的内容受到来自主体和客体两方面的制约。尽管人的感觉信号是客观对象的直接反映,在形态上最接近对象,但是如果没有理性的参与和指导,仍无法区分物我,达不到把握对象的客观实在性的认识水平。只有当认识发展到一定高度时,才可能自觉地区分感觉信号中的主客观因素,达到客观的认识水准。 认识的起点是由各种感觉整合成的知觉反映形式,即外界的个别信号被不同的感官接受后,在大脑中枢整合成整体的知觉映象。感知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官的结果。一旦客观事物在我们的感官所及的范围内消失时,感知觉也就停止了。认识要继续发展,就不能停顿于耳闻目见的有限时空。大脑对认识的作用愈来愈表现为间接反映的特点,这在感性认识的表象阶段非常明显。表象是客观对象不再作用于感官时,记忆中保留的信号映象,是经验的最初形式。表象经验的特点,是它能突破个别感知的孤立封闭状态,与不同时空的事物广泛联系,使认识继续向前发展。 认识过程中的表象化信号能引发人们的初级联想,产生萌芽状态的因果性、概括性认识。表象实际上只是记忆中的信号形态,而信号与对象间具有客观的必然联系,甚至可以说信号仍是对象属性的一部分,因此表象信号受到对象物质规定性的严格限制。表象是一种不能超越事物现存属性的认识,停留在表象水平的认识,是不可能反映事物一般的本质内容的。表象所依赖的感性信号,是对象属性的直接反映,如苹果表象只能显示苹果的具体形态,而不能揭示出它的一般本质,因为本质“并不是直接存在着的东西,而是一个间接的和设定起来的东西。”[2] 总之,表象化的信号虽有一定的指代性,但还不是能脱离对象属性的符号。若没有语言和思维的加入,在它的基础上是根本不可能产生反映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思维认识方式,也不可能构造出现实中尚不存在的理想世界。因此可以说,由感觉、知觉和表象构成的感性认识,是认识过程中的直接性认识。 人类的历史是从自觉地有意识地生产自己的生存资料开始的,正如马克思在谈到人类实践与动物的本能活动的区别时所说的,建筑师“在用蜂腊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3]。实践要创造现实中不曾有的符合人类需要的物质产品,在创造之前必须首先在人的头脑中观念地形成。这种以创造性为特征的超前认识,必须借助于一种既不同于对象,又不同于自身的观念中介物。这个中介物,就是符号。符合是由人类约定或创造出来指称对象的标志物,其主要形式是从人类社会交往中产生出来的语言符号系统。